分享

111111

一周国内市场信息报告 - 信托篇

30/05/2024

1. 信托公司2023年年报分析之经营概况篇(深度)

百瑞信托 | 19/05/2024

 

概要

 

截至2024517, 67家信托公司中59家披露了2023年年报, 显示信托行业资本实力增强, 管理资产规模企稳回升, 营业收入和利润降幅较2022年有所收窄, 但行业分化趋势持续。信托公司积极落实监管要求, 加快转型发展, 优化业务结构,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注册资本和净资产方面, 信托公司注册资本均值较2022年增长4.6%, 净资产规模小幅提升。营业收入方面, 59家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795.64亿元, 同比下降1.86%。净利润方面, 2023年实现总净利润351.57亿元, 同比降低3.26%。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净资产收益率企稳, 逐渐回归常态。未来, 信托公司需在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间平衡, 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章全文

 

截至2024517, 信托行业67家信托公司中, 除北京信托、长安信托、华信信托、吉林信托、四川信托、新时代信托、雪松信托、民生信托8家公司外, 59家信托公司披露了2023年年报。从年报来看, 信托公司资本实力持续增强, 管理资产规模开始企稳回升, 信托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和利润降幅较2022年有所收窄, 但行业分化趋势持续。信托公司积极落实《关于信托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持续优化业务结构, 努力推动行业迈入高质量转型发展新阶段。

 

一、注册资本与净资产

行业转型调整期, 通过不断提升资本实力将成为提升信托公司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从长期看, 强化净资本管理, 增强资本实力, 为信托行业抵御各种风险、推动各项业务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 信托行业注册资本增速较2022年提升

资本实力是信托公司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的保障, 也是信托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础。根据59家信托公司年报数据, 信托公司注册资本均值为50.99亿元, 中位数为42亿元, 中位数低于行业均值, 这表明信托公司注册资本集中度存在, 但相对并不明显。对比来看, 2023年信托公司注册资本均值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22年增长2.23亿元, 增幅为4.6%, 较前两年有明显提升。从行业趋势来看(见图1), 注册资本增速连续下降多年后, 增速提升, 一方面是信托公司夯实资本实力以促进业务发展, 也与监管评级办法的调整以及分级分类监管有一定关系。

 

Trust - cn - 1(1).png

 

59家披露年报的信托公司中, 12家公司注册资本增加, 合计增资202.26亿元, 增资公司数量与增资规模均较2022年增多。从具体公司来看(见表1), 建元信托增资43.75亿元, 为年度增资额最大公司; 华宸信托、吉林信托、西藏信托连续两年增资, 其中吉林信托在2022年增资15.97亿元的基础上持续增加注册资本15.34亿元; 此外, 中原信托、云南国际信托、北方国际信托、陕国投信托、天津信托、长安国际信托、西部信托、粤财信托也增加注册资本。从增资方式看, 未分配利润转增公司注册资本仍是当前主要的增资方式。

 

Trust - cn - 1(2).png

 

从信托公司注册资本排名来看, 2023年注册资本排名前15的公司与2022年大体上保持一致(见表2), 不过建元信托增资43.75亿元, 不仅使注册资本超过百亿元达到9, 也使其注册资本排名由第19位提升至第10位。总体来看, 信托公司资本实力相对较强, 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的信托公司24, 超过40亿元的信托公司44; 注册资本不足10亿元的信托公司仅2家。

 

Trust - cn - 1(3).png

 

2. 净资产规模小幅提升, 增速由降转增

根据信托业协会数据, 截至2023年末, 信托业固有资产总额为8959.4亿元, 同比增加217.08亿元, 增幅为2.5%; 所有者权益总额达到7485.15亿元, 同比增幅为4.3%, 保持了平稳增长。从历史数据看(见图2), 信托公司净资产增速自2018年降至10%以下, 之后持续下降至2022, 2023年增速有所提升, 这主要得益于信托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加。

 

Trust - cn - 1(4).png

 

59家信托公司排名来看(见表3), 2023年净资产排名前15的信托公司与2022年大体保持一致, 内部排序有一定微调, 陕国投信托排名提升显著。此外, 排在第15位的公司净资产较2022年有所提升, 也表明信托公司的资本实力整体在持续提升。

 

Trust - cn - 1(5).png

 

二、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

1. 固有业务收入占比提升, 信托业务收入占比下降

202359家信托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95.64亿元, 202259家公司营业收入810.76亿元降低1.86%59家信托公司平均营业收入13.49亿元, 202260家披露数据公司均值减少0.84亿元; 59家公司营业收入中位数为9.76亿元, 仍低于平均值, 并且中位数与平均值的差距较2022年扩大, 这说明营业收入排名靠前的公司对行业有较强带动作用, 并且头部效应在持续加剧。从营业收入分布情况看(见图3), 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信托公司仅上海信托1, 超过30亿元信托公司5; 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的信托公司6, 其中1家为负值。对比2022年来看, 营业收入不足10亿元的信托公司数量明显增多。总体来看, 上海信托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对行业有明显支撑作用, 多数信托公司营业收入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特别是行业中游信托公司收入下滑较明显, 行业分化趋势仍在延续。

 

Trust - cn - 1(6).png

 

从具体信托公司来看, 59家公司中, 27家公司营业收入增加, 从增幅上看, 11家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超过20%, 但仅13家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超过10%; 28家信托公司收入下降, 还有4家公司营业收入由负转正, 从降幅来看, 18家公司营业收入下降超过20%, 10家公司营业收入下降超过40%。表4列示了2023年营业收入排名前15的信托公司, 可以看出, 上海信托、江苏信托、华鑫信托、陕国投信托、英大信托、外贸信托和中诚信托7家公司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 其余8家公司营业收入下降, 并且有4家公司下降20%以上, 这说明头部信托公司也面临业绩增长压力。

 

Trust - cn - 1(7).png

 

从营业收入构成来看, 59家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收入合计520.43亿元, 占比65.41%, 自营业务收入275.21亿元, 占比34.59%。信托业务收入占比较2022年降低, 自营业务收入占比明显提升, 主要是上海信托投资收益明显提升带动行业固有业务收入占比明显提升。从具体公司来看, 11家公司信托业务收入高于营业收入, 说明其自营业务收入为负值, 主要是受到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 36家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收入占比超过行业均值; 但也有12家公司信托业务收入占比不足50%, 其中包括7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公司, 分别是上海信托、华能信托、华润信托、江苏信托、粤财信托和国元信托、国通信托, 这些公司多数属于长期金融股权投资贡献较好收益。

 

2. 营业支出下降, 业务及管理费占比趋稳

信托公司营业支出主要由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资产和信用减值损失、其他业务成本四部分组成。202359家信托公司营业支出合计312.87亿元, 平均每家公司5.38亿元, 2022年降低9.79%。从构成来看, 营业税金及附加占比1.42%, 业务及管理费占比66.03%、资产和信用减值损失占比26.12%、其他业务成本占比6.33%, 可以看出, 业务及管理费及减值损失仍是信托公司主要营业支出项。图4列示了2018年以来业务及管理费及减值损失及在营业支出中占比变化, 可以看出, 2022年和2023年信托公司营业支出持续下降, 与营业收入的变化呈现出同步趋势。

 

Trust - cn - 1(8).png

 

从业务及管理费指标看, 1家超过10亿元, 12家公司超过5亿元, 也有3家公司不足1亿元。202359家信托公司加权平均费用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26.34%, 与可比数据公司2022年的27.36%相比微降, 这说明信托行业的经营效率相对稳定, 营业收入下降的同时业务管理费也有所下降。从具体公司上看, 34家公司费用收入比超过行业均值, 12家公司的费用收入比超过50%, 19家公司超过40%, 但也有13家费用收入比低于20%, 5家低于2%, 这也表明在转型时期不同的信托公司经营策略和经营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从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指标看, 59家公司中有40家信托公司计提减值损失97.09亿元, 具体来看, 6家计提超过5亿元, 其中2家计提超过9亿元; 24家计提超过1亿元; 17家信托公司转回减值损失合计14.18亿元,  1家无计提减值损失。

 

三、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

1. 净利润小幅提升,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根据信托公司年报数据, 59家信托公司2023年实现净利润351.57亿元, 2022年可比公司净利润363.43亿元降低3.26%59家信托公司2023年净利润均值为5.96亿元, 202260家披露年报信托公司的均值5.63增加了0.33亿, 增幅为5.86%。这两个数据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近两年披露年报的信托不同, 个别公司的数据对行业造成较大影响。59家信托公司净利润中位数为3.83亿元, 平均值远大于中位数, 部分公司净利润较大拉高了平均值。对比2022年来看, 59家公司中, 除了6家公司净利润为负以及2家公司净利润由负转正外, 23家信托公司净利润实现正增长, 16家公司增幅超过10%; 28家公司净利润实现负增长, 其中9家降幅超过30%, 11家降幅在10%-20%之间。可以看出, 信托公司之间的分化趋势在加剧。

 

从净利润排名来看, 27家公司净利润超过5亿元, 7家公司利润在3-5亿元之间, 9家公司利润在1-3亿元之间, 10家公司净利润不足1亿元,  6家公司净利润为负值。净利润排名前15位的公司与2022年相比发生一定变化(5), 并且内部位次发生变化。

 

Trust - cn - 1(9).png

 

对比2020-2023年信托公司净利润分布区间(见图5), 净利润呈现整体进一步下移的趋势, 净利润在5亿元的信托公司占比超过一半, 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信托公司数量持续下降。随着行业转型持续推进, 但转型发展较快的信托公司利润可能更为稳定, 风险压力相对小的信托公司净利润排名可能上升, 行业的分化和变化需要持续关注。

 

Trust - cn - 1(10).png

 

2. 净资产收益率企稳, 逐渐回归常态

2023, 59家信托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23%, 2022年的5.15%实现小幅提升, 主要是得益于上海信托净利润大幅提升, 并且纳入统计的信托公司有所不同。从图6列示的2011年以来信托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走势情况看, 2013年信托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9.3%的峰值以来, 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2019年开始降到10%以下, 2022年降到6%以下。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与信托行业转型调整是密切相关的, 也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是紧密联系的。随着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 未来信托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可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区间。

 

Trust - cn - 1(11).png

 

59家信托公司中, 净资产收益率高于行业均值的公司为28, 净资产收益率分布的行业中位数为4.88%, 20222年明显下滑6.24%。净资产收益率行业均值略升, 但中位数大幅下滑, 进一步说明行业均值主要得益于头部公司拉动, 除了个别公司外, 行业整体净资产收益率仍呈现下滑趋势。从具体分布区间看(见图7), 除了上海信托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 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0%的公司还有5, 2022年持平, 但净资产收益率高于5%的公司数量也明显下降, 而净资产收益率在0%-5%区间的信托公司数量明显增多, 这说明行业中上游供公司的信托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整体下移的趋势。

 

Trust - cn - 1(12).png

 

59家信托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看, 排名前10的公司(见表6)6家与2022年保持一致, 2023年上海信托出售股权获得大额投资收益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 净资产收益率排名从2022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1, 此外, 华鑫信托、江苏信托、华宝信托三家排名上升明显。未来, 随着信托公司差异化发展特色的持续体现, 净资产收益率变动可能呈现较大变动态势。

 

Trust - cn - 1(13).png

 

总体来看, 近年来披露年报的信托公司不断有所减少, 202359家信托公司年报数据看, 行业转型持续推进, 分化趋势更加明显, 有一些有经营特色或转型布局较好的公司业绩增长明显。未来, 信托转型发展步伐会更快, 在风险处置与转型发展之间平衡协调发展, 对信托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Y1MTIxOQ==&mid=2247547515&idx=2&sn=531a45142c855d2017df68e697bf235d&chksm=fddbf5c7caac7cd1a74d34205c85033345869a0b3d3f64f1088baf1338e35e8a3035d3428c1f#rd

 

 

 

 

 

2. 越压降越吃香!非标政信类信托爆火!

19/05/2024

 

概要

 

近日, 信托产品市场火热, 特别是非标政信信托产品备受关注, 收益率在5.2%6.5%之间。这些产品主要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偿债能力, 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信托销售人士透露, 这类产品不仅供不应求, 而且许多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购买。由于去年推出的化债方案, 城投债务风险降低, 推动了非标政信信托产品的热销。此外, 固收产品收益率下降, 非标政信信托凭借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和灵活的业务模式, 成为投资者的首选。

 

文章全文

 

519, 信托圈内人注意到, 有不少信托产品销售人士晒出稀缺优质非标项目, 吸引投资者目光, 这些产品类别以政信信托为主, 收益率在5.2%6.5%左右, 不少产品需要提前预约才可以购买。

 

“优质非标产品上新, 稀缺省会核心项目。”一位信托销售人士推荐称, “受投资者的青睐, 非标政信信托产品最近卖得很好, 这些项目都是负债率低、政府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区域, 安全性有保障, 这款项目最近一周进款2亿元左右。”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 这位信托销售人士推荐的产品规模为6.4亿元, 投资期限为三年, 自然人投资者每半年付息, 投资资金100万—200万元, 利率可达5.8%5.9%/年。

 

另一位信托销售人士也打出了优质非标政信信托的项目, 该产品融资方为当地平台, 主体信用等级为AA, 主要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运营。产品季度付息, 100万元投资一年期利率为6.5%, 300万元投资一年期利率达到6.9%。“客户的需求很高, 现在信托产品有部分是非标类别, 像目前的政信信托、定融产品都是非标, 这部分产品卖得很好。”这位信托销售人士介绍称。

 

政信信托就是向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提供贷款的信托产品, 由于拥有背靠政府的特点, 政信信托也被打上“安全”“偿债能力高”等标签。

 

一位信托销售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政信信托背靠地方政府, 比一般信托产品稳健很多, 非标政信信托产品一直都有, 只不过规模没有以前那么多。去年推出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 城投债务风险有所降低, 这也是近期非标政信信托产品火爆的原因之一”。

 

除了认购火爆之外, 不少产品需要提前预约才可以购买。“327日有款非标政信信托产品要成立第一期, 需要提前预约排队才能购买。”一位信托销售人士介绍, “这款产品融资方为当地基建主体之一, 资金用途用于偿还金融机构借款。产品收益率为5.5%每年, 虽然收益表现不高, 但产品安全性较高。”

 

谈及非标政信信托产品走俏的原因,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 今年2月信托市场募集以农历新年假期为分界线, 先抑后扬, 节前平淡, 节后存量业务快速出清, 呈现罕见的火爆募集行情, 与资本市场交相辉映。同时固收产品收益率保持下行趋势并有所加速, 而新增项目在农历新年前后都是属于空窗期, 在市场供给不足和需求强劲的共同作用下, 导致“量价齐跌”的情况出现。相较目前的标品信托产品, 非标政信信托产品依然是风险程度趋同、预期收益率较高、选择面更广、业务模式更灵活的模式, 依然是当下受到投资者青睐的较好的选择品种。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Y1MTIxOQ==&mid=2247547515&idx=1&sn=8c8c3688ced2f9e2ed0d262b2a4d9e0f&chksm=fddbf5c7caac7cd1ea31fc8291be950716604d80a629d04e949f14168e9bfd407f208b4613b3#rd

 

 

 

 

 

3. 业绩承压的银行系信托

林汉垚 | 20/5/2024

 

概要

 

2023年四家银行系信托公司的年报显示, 上海信托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均实现了显著增长, 主要得益于其对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权的转让, 该转让为上海信托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收益。相比之下, 交银信托、建信信托和兴业信托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 兴业信托的亏损额扩大最为显著。在收入结构上,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是四家银行系信托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上海信托的投资收益占比最高, 达到91.97%, 而建信信托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四家公司中排名第一。交银信托和兴业信托也显示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其收入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信托资产规模方面, 上海信托和交银信托实现了增长, 而建信信托和兴业信托则有所下降。尽管建信信托的信托资产规模同比下降, 但其规模仍为四家公司中最大。信托资产的投向主要集中在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建信信托、交银信托、上海信托和兴业信托均将这两个领域作为主要的投资方向, 其中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信托资产分布占比在四家银行系信托中均位列前三。

 

文章全文

 

随着年报披露季的落幕, 四家银行系信托公司也相继发布了各自的2023年年报。

 

年报数据显示, 2023, 仅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信托”, 由浦发银行控股)营收、净利润获得增长, 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银信托”, 由交通银行控股)、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信信托”, 由建设银行控股)这两项指标均出现下降, 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信托”, 由兴业银行控股)营收持续下跌且净利润亏损持续扩大。

 

股权转让带动上海信托业绩大幅增长

2023, 上海信托实现营收为81.41亿元, 同比增长303.12%, 净利润49.52亿元, 同比增长417.57%, 其营收与净利润均为四家银行系信托第一。

 

建信信托实现营收28.15亿元, 同比下降22.52%, 净利润15.34亿元, 同比下降29.54%, 其营收与净利润位于四家银行系信托第二。

 

交银信托实现营收14.82亿元, 同比下降13.9%, 净利润6.5亿元, 同比下降19.835

 

兴业信托实现营收4.24亿元, 同比下降55.69%, 净利润-5.89亿元, 亏损额较2023年扩大330.27%

 

Trust - cn - 3(1).png

 

作为银行系信托中仅有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的信托公司, 2023年上海信托股权投资收益为73.73亿元, 相较2022年增长31.92, 在当年收入结构中占比90.39%。同时, 上海信托在年报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中表示, 报告期内, 本公司完成对控股子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投摩根”)的股权转让事项。

 

也就是说, 2023年上海信托业绩增幅较大主要是因为其出售上投摩根股份带来的收益增长。

 

据了解, 上投摩根由上海信托与摩根资产管理(英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根资产”)2004年共同出资成立, 上海信托持股51%, 摩根资产持股49%

 

Trust - cn - 3(2).png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收入结构方面, 2023, 上海信托收入结构占比排名前三的是投资收益75.02亿元, 占比91.97%、手续费及佣金收入7.59亿元, 占比9.3%、其他收益2.62亿元, 占比3.21%

 

建信信托收入结构占比排名前三的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0.66亿元, 占比72.76%、投资收益3.66亿元, 占比12.87%、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34亿元, 占比8.25%

 

交银信托收入结构占比排名前三的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9.56亿元, 占比64.48%、利息收入3.04亿元, 占比20.5%、投资收益1.69亿元, 占比11.4%

 

兴业信托收入结构占比排名前三的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71亿元, 占比78.20%、利息收入1亿元, 占比21.15%、投资收益0.62亿元, 占比13.04%

 

由此可见, 除去股权转让产生的一次性收入和利润外, 四家银行系信托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均为主要收入来源。

 

其中, 建信信托20.66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四家公司中排名第一, 并且远超其他银行系信托公司。

 

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成主要投向

在信托资产规模方面, 4家公司两涨两跌。上海信托信托资产规模为5231.43亿元, 同比增长7.76%; 交银信托信托资产规模为5461.14亿元, 同比增长10.28%。建信信托信托资产为11708.54亿元, 同比下降19.66%; 兴业信托信托资产规模为1852.06亿元, 同比下降0.14%

 

虽然建信信托信托资产规模同比下降, 并且降幅最大, 但其资产规模在四家公司中仍位列第一。

 

Trust - cn - 3(3).png

 

在信托资产投向来看,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 信托公司根据业务三分类的通知要求, 大力发展标品信托, 培育金融市场投资能力, 证券市场、金融机构成为信托资产主要投向。

 

证券市场、金融机构两个领域的信托资产分布占比在四家银行系信托中均位列前三。

 

Trust - cn - 3(4).png

 

建信信托投向其他领域6527.2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55.75%、投向金融机构3061.19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26.14%、投向证券市场1611.8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13.77%

 

交银信托投向证券市场1519.42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27.82%、投向实业1032.94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18.92%、投向金融机构1003.43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18.38%

 

上海信托投向金融机构2358.5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45.08%、投向证券市场1027.55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19.64%、投向工商企业719.28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13.75%

 

兴业信托投向证券市场550.85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29.74%、投向实业477.33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25.77%、投向金融机构395.53亿元, 占信托资产规模的21.36%

 

: 以上数据均按母公司口径统计。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I3Njc0NTk4MQ==&mid=2650380952&idx=4&sn=76d04a01cb671c4e140c939c2688533d&chksm=b786af0a80f1261c6f7ca47890f913455e14a8b440d3d2e7189403cc192bbfdd8ca742f2141c#rd

 

 

 

 

 

4. 加速转型的信托业, 产生了哪些突出变化?

20/5/2024

 

概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信托业在2023年经历的一系列积极变化。在信托贷款方面, 4月末, 信托贷款余额达到4.12万亿元, 同比增长9.7%, 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表现突出。前四个月信托贷款增加2126亿元, 同比多增2048亿元, 显示出信托业转型调整的成效。同时信托资产规模有所回升。截至2023年末, 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3.92万亿元, 同比增长13.17%, 四个季度连续保持正增长。在另一方面, 资产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其中, 投资类信托规模占比48.34%, 融资类信托和事务管理类信托的规模占比分别为14.5%37.12%。单一资金信托占比降至16.12%, 显示出业务转型的成效。综上所述, 中国信托业在2023年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形成新的业务格局、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强监管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展现出转型调整的积极成效。

 

文章全文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4月末, 信托贷款余额达4.12万亿元, 同比增长9.7%, 在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表现突出。今年以来, 信托贷款投放持续增长, 前四个月信托贷款增加2126亿元, 同比多增2048亿元, 折射出信托业转型调整的成效。

 

我国信托业产生了哪些突出变化?近日,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了2023年我国信托业运行相关数据, 可以从中找出答案。

 

信托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2023, 我国信托资产规模延续回升趋势, 四个季度连续保持正增长。截至2023年末, 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3.92万亿元, 同比增长13.17%

 

与此同时, 信托资产的投资功能显著增强, 信托行业向轻资本运营、重受托服务的经营模式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3年末, 投资类信托规模为11.57万亿元, 占比48.34%; 融资类信托和事务管理类信托的规模占比分别为14.5%37.12%

 

此外, 以通道类业务为主的单一资金信托持续压降, 2023年末占比已降至16.12%, 从原有的一家独大到目前已显著低于集合资金信托和管理财产信托。这一变化展现出信托业务转型的成效。

 

信托业务新格局逐步成型

20236, 《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正式落地实施, 信托公司转型调整力度逐步加大。

 

根据通知, 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25个业务品种, 进一步厘清了信托业务边界。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刘铁峰介绍, 20236月至12, 信托行业共成立信托产品30415, 成立规模为43325.05亿元。其中, 资产服务信托新成立信托规模为24708.41亿元, 规模占比57.03%。从产品个数和规模来看, 资产服务信托均超过了资产管理信托。

 

资产服务信托是信托业的本源业务, 是信托机构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键。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 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作为资产管理信托的核心, 需要信托公司构建与其他资管机构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对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 20236月至12, 信托行业新成立372个公益慈善信托产品, 成立规模为6.64亿元, 涵盖了教育、医疗、环保等诸多领域。

 

服务实体经济仍是转型重要方向

近年来, 信托业稳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 着重引导资金进入工商企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但随着信托行业转型逐步深入, 传统信托业务投向工商企业和基础设施的资金规模和增速增长均面临挑战。

 

数据显示, 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 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规模为1.52万亿元, 较三季度末微增13.56亿元, 占比小幅下降; 投向工商企业的信托规模为3.89万亿元, 较三季度末增加约87.25亿元, 占比降至21.8%

 

受监管政策、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 近年来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信托资金规模和占比持续下降。截至2023年末, 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信托规模为9738.61亿元, 占比降至5.6%

 

传统房地产信托业务作为信托主营业态的时代已告终结。曾刚说, 从未来看, 信托业需要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进一步强化对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支持。

 

防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2311, 《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发布, 明确根据信托公司的管理状况和整体风险作出监管评级。

 

专家表示, 随着监管环境体系日益完善, 信托业将面临更为严格和专业的监管, 这将进一步促使信托公司不断调整业务结构, 强化公司治理, 增强核心竞争力, 实现高质量、差异化发展。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zQ3NDYyNw==&mid=2247515106&idx=1&sn=03a277b5c93655de401612d8b87351b6&chksm=eb88d44edcff5d58d486a4d02af37895509d3bcd6ff4623cce6d8b917fb28aedce2337c64e41#rd

 

 

 

 

 

5. 【大资管洞察】家族信托业务创新之路

20/5/2024

 

概要

 

中国信托业协会对43家信托公司的调研显示, 家族信托资产规模分布主要集中在1000万至3000万元区间, 业务笔数和规模占比分别为82.86%47.13%。业内认为, 随着财富迭代和代际传承的开始, 家族信托将在财产、场景、功能、模式上不断创新。同时, 家族信托作为一种财富管理工具, 不是万能的, 其避税等功能需要结合现实法律要求, 不能作为避税或躲避债务的手段。在房地产领域, 信托业的作用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风险处置中。信托计划可以利用破产隔离的法定效力, 将风险房地产企业的部分优质项目分割出来, 避免风险传染。信托制度的优势在于风险隔离、平衡各方利益以及长期管理的能力。信托机构在房企诉讼中的角色也在转变, 从债权人身份更多地转变为受益人身份。综上所述, 家族信托在规模分布、创新、功能等方面展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信托业在房地产风险处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信托机构的角色也在转变。地产市场在政策驱动下呈现修复态势, 未来有望迎来转机和重估。一线城市出台更多限购放松政策值得期待, 以稳定房价、改善预期。

 

文章全文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对43家信托公司有关家族信托资产规模分布的调研反馈, 此前存续家族信托单笔委托规模以1000万至3000万元为主, 分布在这一区间的业务笔数和规模分别为6475单和814.18亿元, 占比达82.86%47.13%

 

业内观点:

1、我国财富迭代和代际传承才刚刚开始, 会有更多不同的需求显现, 所以家族信托的创新可能不止于财产、场景, 也会在功能、模式上有更多创新。信托公司在与客户的互动中会不断持续互动和深化家族信托。

 

2、所谓创新, 既要有所为, 也要有所不为。家族信托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管理工具和法律架构, 能够帮助解决人们财富传承、财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但家族信托不是万能的, 是否需要使用家族信托还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看。

 

3、目前家族信托本身具有的风险隔离、传承功能已在信托法的规定以及海外实践等方面得到了较好验证, 但是家族信托避税等功能还需要结合现实法律要求来看。我国还没有较完善的信托税法, 不能将家族信托作为富裕人群避税的一种手段。此外, 家族信托也不能成为躲避债务等非诚信目的的工具, 这是对社会契约精神的一种遵守。

 

信托服务房地产作用凸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 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当前,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演变, 信托业在房地产风险处置中的角色愈发重要。近日, 有关信托业务在相关诉讼及风险隔离中的独特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主要观点:

1、  房地产项目纾困过程中存在诸多痛点, 利用信托计划则可打破僵局, 即借助信托计划破产隔离的法定效力, 将风险房地产企业的部分优质项目从房地产整体范围内分割出来, 正常进行运营和销售, 避免受房企集团层面的风险传染。同时, 配套项目工程监理、现场监督、资金、托管以及支用审核、事后审计等各项措施, 对未来项目收益进行封闭管理, 最终实现有效风险化解。

 

2、  之所以能够有效化解风险与信托制度的优势密不可分, 特别是其能够提供风险隔离、平衡各方利益以及长期管理的能力, 这在风险处置中显得尤为重要。

 

3、  此外, 信托业在房企诉讼中的角色转变也值得关注。过去信托机构主要是债权人身份, 如今则更多地转变为受益人身份。这一转变不仅减轻了金融机构的负担, 还为房地产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为了充分发挥信托制度在房地产风险处置中的优势, 还需处理好相关的法律关系。包括信托合同的效率, 厘清信托产品的责任界限, 以及处理好服务责任的边界等。同时, 也需要完善监管机制, 加强互联互通, 为信托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

 

中金: 地产周期或迎转折, 板块重估有望延续

近期地产股在政策驱动下呈现快速修复, 预计短期仍存进一步上行动能。考虑到从政策释放到基本面起效将存在一定的时滞及不确定性, 伴随累积涨幅逐渐扩大, 市场亦可能出现阶段性回调。抛开短期的博弈性、事件性因素驱动, 中金认为地产市场本身正在朝着下行斜率趋缓的方向运行, 近期一揽子政策有助于本轮周期在6-12个月维度内更快迎来转机, 以结束自2021年以来的快速调整阶段, 并过渡到相对平稳阶段。伴随地产周期企稳, 板块有望出现一轮可观的重估行情。

 

招商证券: 明年外需转弱, 就业压力就需要通过内需缓解, 地产(投资)是最优选项

4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上行, “新质生产力和出口相关的产业链是主要拉动力; 社零增速回落, 汽车消费和建筑材料类消费拖累较明显;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制造业投资保持相对韧性, 基建投资增速边际回落, 地产投资仍是主要拖累。上周央行宣布下调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取消首套和二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房地产政策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 制造业与地产的跷跷板反映的是外需与内需接力稳就业。明年外需转弱, 就业压力就需要通过内需缓解, 地产(投资)是最优选项。

 

中泰证券: 一线城市出台更多限购放松的政策值得期待

517, 中国房地产销售端的调控政策大松绑, 包括降低首付比例要求、取消全国首套和二套的房贷利率下限、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等。与此同时, 央行拟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 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 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 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预计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上述政策总体超预期, 可能反映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定位经历了再评估。从稳定房价、改善预期的角度看, 一线城市出台更多限购放松的政策值得期待。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EwNTM1OQ==&mid=2651618125&idx=4&sn=af74e132df20e581e7226e6e3b37c9bd&chksm=f09384edc7e40dfb8e5d686ab47e94e265c27675e7eece4947dd3d977ac50d4841d7572ae76d#rd

 

 

 

 

 

6. 数说信托业五大业务表现

21/05/2024

 

概要

 

2024515, 中国信托业协会在北京召开“2023年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发布会”。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末, 信托资产规模达到23.92万亿元, 同比增长13.17%。信托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重点发展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慈善信托及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等领域。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如家族信托和保险金信托逐渐成熟, 资产管理信托产品类型丰富, 慈善信托规模与数量大幅增长, 风险处置服务信托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信托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仍需克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挑战。

 

文章全文

 

2024515, 中国信托业协会在北京召开“2023年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发布会”。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 截止20234季度末, 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3.92万亿元, 9月末增加1.28万亿元, 环比增幅为5.65%, 较上年同期增加2.79万亿元, 同比增幅为13.17%, 较三季度末大幅增长5.7个百分点, 信托资产规模已连续7个季度保持正增长。根据中国信托登记公司数据, 20236月至12, 信托行业共成立信托产品30415, 成立规模为43325.05亿元。

 

相关数据说明, 信托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具体表现为:

 

表现一: 着力发展财富管理服务信托, 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根据中国信托登记公司数据, 20236月至12, 全部25个业务品种中, 保险金信托、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法人及非法人组织财富管理信托的成立笔数均在前5名。

 

2023, 信托公司大力发展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 推动家庭资产规划, 实现财富的增值、保值和传承, 发展保险金信托、特殊需要信托等, 尝试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信托服务, 围绕客户的需求及风险收益偏好, 依托自身专业优势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线, 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 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财产性收入。

 

历经10年探索, 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已成为了未来发展发力点之一。

一是家族信托逐渐成熟。2013 年被称为中国的家族信托元年。截至目前, 59家信托公司开展家族信托业务, 存量家族信托的规模合计约5000亿元。具体表现为: 头部效应。综合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 家族信托业务规模占行业总规模的90%, 达到3000亿元; 渠道为王。银行系信托公司规模上量最快, 2022年末, 存续规模已达到1000亿元。主要得益于, 银行的分支机构、柜台交易和强大的客群;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非银系的信托公司根据各自股东背景, 建立相应渠道, 当然也有部分信托公司发展自有财富管理。碍于信托公司无分支机构, 发展缓慢。

 

二是家庭服务信托不断探索。截至2022年末, 共有12家信托公司已落地家庭服务信托, 存续规模为27亿元。2023, 15家信托公司发行首单家庭服务信托服务产品, 20239, 就有5家信托公司, 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合作, 首单发行不同场景的家庭服务信托产品。难点在于, 服务场景搭建、金融科技赋能、专业人员培养等方面。

 

三是保险金信托不断创新。历经8, 保险金信托信托规模持续增高, 30余家信托公司提供保险金信托服务, 业务模式不断迭代, 保险公司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以中信信托为例, 在财富管理服务信托领域, 已深耕9, 家族信托和保险金信托在受托规模、客户数量、创新服务等多个核心维度上, 稳居行业领先水平; 针对企业家客群, 围绕中信金控“中信企业家办公室”倡导的“人、家、企、社”四个维度, 打造了以信托架构为基础的家办综合服务体系; 积极践行信托业务分类新规指引, 推进开展家庭服务信托、特殊需求信托、其他个人财富管理信托、法人及非法人组织财富管理信托等业务。

 

虽然财富管理业务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但信托公司的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尚处于探索阶段, 依然有很多制约因素, 如配套制度不完善, 信托公司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信托文化和财富传承文化尚在建立之中。

 

表现二: 持续发展资产管理信托, 提供更多资产选择。

第六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 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 人民银行表示, 坚持人民至上, 既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也坚决不能让老百姓的票子变“毛”, 要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袋子。对于信托公司来说, 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信托服务, 围绕客户的需求及风险收益偏好, 依托自身专业优势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线。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 20234季度末, 资金信托总规模达到17.38万亿元, 投向证券市场(含股票、基金、债券)规模合计为6.6万亿元, 3季度末增加8536亿元, 环比增速14.85%, 合计占比38%, 环比上升3个百分点; 20224季度末相比, 规模增长2.25万亿, 同比增速高达51.52%, 占比则提升近10个百分点。

 

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以来, 资产管理信托成为信托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 产品类型日益丰富。从投资标的看, 资产管理信托主要投向债券、股票和基金三大领域, 以债券投资为主。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 投向债券的信托资金余额为4.04万亿元, 占资金信托的25.73%, 占投向证券市场的79.85%; 从投资类型看, 主要包括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纯债固收和“固收+)、配置类(TOFFOFMOM)、权益类、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等类型; 从产品投向看, 主要投向低风险投资领域, 如高等级债券、票据资产等; 从产品形式看, FOF最为常见, 已成为各家信托公司转型标品信托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另一方面, 产品线不断优化。投资标的覆盖面广, 包括国内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A股股票、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国债、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投资周期梯度化, 依据投资者个性化需求, 搭建周开、月开、季开等产品系列。

 

以中信信托为例, 公司持续开展资产管理信托业务, 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普惠金融等作为重点领域, 构建涵盖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产品线, 2023年末资产管理信托规模7,502.87亿元。其中, 普惠金融业务全年累计发放金额超过400亿元, 服务客户超过2,600万名。

 

伴随着实践, 我们面临着挑战, 虽然不少信托公司搭建了完善的资产管理产品体系, 但相较于券商、基金, 信托公司仍需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建立专业的投研体系, 开发具有公司资源禀赋产品, 进一步实现科技赋能。

 

表现三: 持续发展慈善信托, 为小康社会贡献信托力量。

慈善信托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引导财富向善, 助力共同富裕, 为小康社会贡献信托力量的一个有效业务模式。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出台, 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与法治保障。根据不完全统计, 65家信托公司涉足慈善信托业务。相较7年前, 全国范围内仅有18家信托公司和慈善组织备案了慈善信托产品, 总规模不足1亿元。

 

中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数据显示, 截至20231219, 已有1602个慈善信托项目备案, 财产总规模达65.38亿元。截至2022 年末, 全国慈善信托累计备案规模达 51.66 亿元, 累计备案数量达1184 单。其中,  2023 年度备案规模13.72 亿元, 2022年增加 4.93 亿元; 备案数量亦呈加快增长态势达418 , 2022 年度增加 22单。根据中国信托登记公司数据, 20236月至12, 全行业共有49家机构开展了公益慈善信托业务, 新成立372个公益慈善信托产品, 成立规模为6.64亿元, 涵盖了教育、医疗、扶贫、环保等诸多领域。

 

在七年的发展历程中, 慈善信托也逐步呈现出诸多特色。

 

一是涵盖领域广, 慈善信托目的涵盖了《慈善法》所列举的全部领域, 如教育、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

 

二是参与主体广, 信托公司与金融机构、政府机关、行业联盟等机构积极合作, 动员更多主体参与慈善信托, 拓宽了慈善信托财产来源, 提升了慈善财产投资收益。

 

三是捐赠资产类型广, 如建信信托曾设立艺术品慈善信托, 外贸信托曾设立“客户权益-积分”慈善信托等。

 

四是慈善工具运用广, 如“中信信托·2023信行远捐赠者建议慈善信托”在北京市民政局指导下备案成功。

 

以中信信托为例, 2023年末慈善信托累计备案规模10.53亿元, 业务规模与质量保持行业领先。“中信信托·2021芳梅教育慈善信托”在2023年荣获民政部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 设立面向职工参与的“中信信托·2023信行远捐赠者建议慈善信托”, 是慈善信托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使慈善捐赠更有计划、更有体系、更加灵活。

 

表现四: 不断探索风险处置服务信托, 助力企业风险化解。

根据中国信托登记公司数据, 20236月至12, 全行业共有48家信托公司开展了行政管理服务信托业务, 新成立产品916, 成立规模为8367.88亿元; 共有21家信托公司开展了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业务, 新成立产品68, 成立规模为3258.31亿元。

 

2019, 建信信托首创“彩蝶”系列破产重整服务信托业务, 将信托模式成功运用到天津渤海钢铁集团破产重整项目中, 开行业先河。

 

2021, 6家信托公司着力布局破产重整信托业务, 两家参与或有意向参与, 整体受托资产规模已超过4500亿元。

 

2022, 16家信托公司落地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业务, 其中7家信托公司是2022年首次开展此类业务, 风险处置服务信托新增项目49, 新增规模1.1万亿元, 存续受托资产规模总计1.4万亿元。

 

2023, 22家信托公司参与破产重整服务信托业务, 存续受托资产规模总计超过1.5万亿元。

 

历经5年探索, 企业破产服务信托成为了信托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一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 2023年破产审查案件公告多达1.74万件, 2019年增加了1.22万件, 增幅 230%

 

特点: 体量大、产业链长、影响面广。

 

共性: 越来越多的大型/超大型企业集团降杠杆或经营结构调整失败, 最终由流动性风险恶化为破产的结局。

 

影响: 困境企业涉及金融机构、投资人、企业职工、互保企业众多, 风险传播能力强, 造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甚至冲击区域信用环境, 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二是弥补破产重整制度缺失。破产重整程序启动困难、破产重整企业修复困难、破产重整计划执行效果差、破产管理人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三是发挥信托公司优势。发挥信托资产隔离的制度优势, 剥离资产、隔绝风险, 在债权人对偿债资源有效管控的前提下实现资产有序、稳定的处置变现; 信托计划可以简化留债、转股等复杂的交易结构, 同时又不受债权人人数限制, 可以缩短执行时间, 提高执行效率; 信托受益权作为份额化的金融产品, 转让灵活且便捷, 解决了资产流转难度大的问题; 以信托的架构安排和高效的信息科技系统实现对债权债务统一管理, 可以有效解决重整债务规模大、资产情况复杂、债权人人数众多的问题。

 

以中信信托为例, 在风险处置服务信托领域, 稳步推进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专项服务信托项目运营, 成功中标多家大型机构风险化解服务信托, 存续业务规模位居行业首位。

 

伴随着企业破产服务信托实践, 我们也面临挑战, 一是基础性制度缺位, 如财产登记、交付制度、税务问题还有待解决; 二是业务边界有待拓宽, 实践中, 信托公司在企业破产服务信托中, 往往缺少主导权, 法院、AMC、律所等机构一般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三是成本投入大, 盈利空间待拓展。

 

表现五: 探索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 尝试解决社会管理问题。

 

2013年开始, 国内预付类资金受托服务信托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2013-2018, 对标英国个人信托, 业内开始尝试创设不同场景, 服务个人客户消费需求。从ZX的消费信托开始, 陆续有7家信托公司, 做了8支产品, 涵盖养老、房子、宝马车、IPHONE等消费品。除此之外, 租车、租房、长租公寓、连锁加盟、二手房买卖等共享经济及交易中的押金管理, 房地产预售资金存管等也是信托公司探索开展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业务的主要方向。

 

2019-至今, 资管新规出台后, 信托公司不断寻找转型方向, 预付类资金受托服务信托是其中一个。截至目前, 已有8家信托公司开始尝试, 涉及物业费、培训费等多个领域。

 

伴随着预付类服务信托实践, 我们面临着挑战: 一是系统依赖度高, 短期盈利不足; 二是配套制度欠缺, 竞争压力较大; 三是公众认知不足, 市场有待培育。

 

信托公司正在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发展格局, 将自身高质量发展融入服务共同富裕和实体经济大局中, 希望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金融创新等方面贡献更大力量。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EwNTM1OQ==&mid=2651618163&idx=1&sn=f3a885f49ef64eacfa53cde35d8d5005&chksm=f09384d3c7e40dc5070181d46e47dcd2894dfa97a55c74ffb3243eb4f567a7f6fd2f97573603#rd

 

 

 

 

 

7. 离岸信托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被击穿?

杨娇 | 22/5/2024

 

概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离岸信托相对于境内家族信托的优势, 如法律环境宽松、税收友好和隐私保护等, 以及大陆高净值人士对离岸信托的日益关注。文章分析了离岸信托可能被击穿的情况, 包括信托目的违法、不合规的信托架构设计和信托管理运作的合规性问题。通过案例分析, 文章强调了信托设立目的合法性的重要性, 并指出了信托架构设计和运作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文章还提供了一些建议, 包括明确设立家族信托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信托离岸国家/地区、尊重当地信托专业人士的建议, 以及参考大陆本土专业人士的建议。最后, 文章对离岸信托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认为随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国家法律政策的完善, 中国的家族传承事业有望取得更大的发展。总结来说, 离岸信托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和财务工具, 其设立和运作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并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大陆高净值人士在考虑设立离岸信托时, 应谨慎行事, 充分了解相关风险, 并寻求专业意见。同时, 随着中国法律环境的逐步完善, 境内家族信托的功能和价值也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文章全文

 

相较于境内的家族信托, 离岸信托通常具有法律环境相对宽松、税收友好、隐私保护较好等优势, 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大陆高净值人士的青睐。

 

前期由于大陆知名女企业家张女士设立的离岸信托被新加坡法院判决无效引起热烈讨论, 离岸信托被击穿的问题开始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重视。

 

由于各方面原因, 大陆高净值人士对离岸信托了解有限, 因此本文重点就离岸信托在何种情况下可能会被击穿进行讨论, 并提供相关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离岸信托是一个源自英美法系的概念, 且离岸国家/地区多适用英美法系, 离岸信托具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各个离岸国家/地区法律制度并不相同, 对于离岸信托被击穿的问题, 并没有全部离岸国家/地区统一适用的答案。

 

以下只是将离岸信托被击穿的普遍情形进行简单总结。一般来讲, 离岸信托被击穿的情况主要包括

 

信托目的违法

信托目的的合法性是信托得以长期存续的重要指标, 这也是全球离岸国家/地区普遍会考量的首要信托合法性指标。在实践中, 司法机关通常会由于诉讼对信托目的进行被动司法审查, 例如夫妻财产分割、债权追偿等。

 

在香港知名的Kan Lai Kwan v Poon Lok To Otto and HSBC International Trustee Ltd (17 July 2014, FACV20/2013) 一案中, 法院就是因为原告的离婚诉讼对信托进行了司法审查, 最后认定被告设立信托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夫妻共同财产, 最后认定信托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并判决予以分割。

 

该案例是离岸信托被击穿的典型案例, 打破了长期以来很多大陆高净值人士误认为的离岸信托不会被离婚分割的神话, 也再次提示了离岸信托设立目的合法性的重要程度。

 

与此同时, 很多离岸国家/地区还会对信托进行主动司法审查, 确保信托不被用于逃避法律责任、诈骗、洗钱等非法目的。在此过程中, 法院或监管机构通常会审查信托文件和管理流程。

 

如果委托人未能清楚地证明信托设立目的合法合规, 法院或监管机构可能会质疑其合法性, 最终导致对信托的无效裁定。

 

例如, 震惊业界的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洗钱案, 就是司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审查过程中, 对信托进行主动司法审查, 认定信托目的违法的典型案例。

 

不合规的信托架构设计

信托架构是离岸信托得以设立的基础, 信托架构设立的合法合规是信托得以合法持续的前提。不同离岸国家/地区对信托架设计的合规要求不尽相同, 对架构合法性认定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美国, 信托架构内容的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合规指标。与之相匹配, 信托在架构搭建时, 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清晰展示信托架构的重点因素, 例如设立目的、委托人、信托财产来源、受益人、分配方式等。特别是当涉及例如财产分配、遗产规划、债务清偿等重要事项时, 美国法院通常会要求信托委托人披露信托的确切目的以及真实受益人。

 

如果委托人将资产放入信托后试图隐藏资产以逃避法律责任或避税时, 一旦受到法庭审查, 法院就可能认定信托是为了逃避债务或法律义务而设立, 进而剥夺信托的法律保护, 导致信托被彻底击穿。

 

再例如高净值人士普遍关注的配偶同意事项, 也是信托架构设立中的重点问题。很多离岸国家/地区并不强制要求委托人在设立信托时, 必须得到配偶的知晓和同意, 也并不强制要求提供书面的配偶同意函。

 

在实务中, 很多高净值人士在明知配偶不知晓的情况下设立离岸信托, 并将资产分配给受益人, 尤其是婚外的家庭成员。得益于司法机关并不会频繁进行主动审查工作, 很多此类情况下设立的离岸信托在一定时期内一直在平稳运行, 造成了离岸信托不需要配偶同意也合法的假象。

 

事实上, 一旦委托人的配偶因为离婚, 或者子女因为遗产分配通过诉讼进行财产调查取证, 就有可能发现委托人将家庭财产转入信托的行为, 进而起诉信托要求撤销或者赔偿。此类案件在很多离岸国家/地区已经有很多导致信托被认定无效、撤销、赔偿的判决先例。因此从长远的合法性来看, 是否获得配偶同意也是信托架构设计时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除此以外, 信托架构的其他因素也会导致信托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例如信托是可撤销还是不可撤销, 信托为委托人保留的权限范围等。

 

信托管理运作的合规性

管理运作的合法合规是确保离岸信托持久性的关键环节。

 

管理运作合法的内容包括例如要符合信托机构作为金融机构的常规义务、独立于委托人和受益人进行管理运作、不得基于信托受益、管理运作必须符合信托目的等。通常离岸国家/地区会出台专门的受托人监管法律法规。

 

例如我国香港地区的《受托人条例》就详细规定了受托人的权利和义务;   而在BVI, 受托人作为信托管理人, 如果未能按照信托文件和法律要求履行职责, 会直接导致被质疑信托的合法性, 而受托人也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

 

离岸信托的合法管理运作责任通常由受托人承担。但在实践中, 法院和监管机构也会同时考虑委托人和受益人的相关责任。例如在知名的张女士离岸信托案件中, 除设立目的之外, 新加坡法院还结合了多个张女士对于信托管理运作享有实际控制权的间接证据, 从而认定该离岸信托并不是由受托人实际控制, 而是按照委托人张女士的意愿进行管理运作, 最终给予该离岸信托无效的判决。

 

该判决中提到的管理运作受到张女士控制的证据例如服务于信托的律师承认自己是张女士的律师, 而不是受托人的律师;   张女士在知道自己可能承担赔偿责任之后, 立即向受托人下令转出信托资金, 而受托人未经独立思考直接照做;   张女士将从信托中获取的高额分配收益用于为自己, 而不是为受益人, 即张女士的儿子汪先生购买公寓等。

 

以上是离岸信托被击穿的几种常见的情况, 实践远比上述内容要复杂。大陆高净值人士在设立离岸信托时, 比境外高净值人士还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例如境内资金能否以及如何合法出境, 境内的房产和公司股权能否置入离岸信托, 中美关系对离岸信托安全的影响等。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当, 也可能导致信托无效, 无法达到当初设立离岸信托的目的。基于此, 笔者对于大陆高净值人士合法设立离岸信托提供一些实践中的建议, 以供参考。

 

明确设立家族信托的目的和初心

设立家族信托, 不论是境内还是离岸信托, 不论是对委托人本人还是委托人的家族来讲, 都是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需要严肃而谨慎地对待。

 

不同于购买一份简单的保险或者理财, 家族信托的设立涉及到财产、家庭成员关系、国家政策、法律制度、全球政治环境等多个方面, 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综合解决方案。

 

笔者曾经遇到过不少一开口就问离岸信托怎么设立, 结果经过咨询以后, 发现咨询人并不适合设立离岸信托的情形。

 

总体来说, 家族信托的设立可能是家族命运的新起点, 值得委托人花时间花精力去研究和对待。笔者认识一位美籍华裔, 祖辈在清朝作为猪崽被卖到美国, 后期以餐厅为主业。在祖辈设立的信托的激励下, 这位美籍华裔终于考上了哈佛大学, 成为家族的骄傲, 也改写了家族成员在美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历史。

 

大陆的高净值人士对于家族传承家族信托离岸信托家族财富管理的理解还处于比较初期甚至是模糊的阶段。但是对于家族的愿景、畅享和期待, 在专业人士引导下却是可以先明确下来的。这是设立家族信托的初心, 也是信托造福后代的起点。

 

只要确立了设立家族信托的方向, 家族的巨轮就可以沿着既定的航线行驶, 达到幸福的彼岸。

 

选择合适的信托离岸国家/地区

信托离岸国家/地区的选择会对信托目的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也是很多高净值人士在咨询信托时, 通常会首先问到的问题。

 

例如常见的问题就是信托是香港好还是新加坡好?”“我现在是美国身份, 可以在香港设信托吗?有什么影响吗?”“BVI/开曼设信托有什么好处?”

 

信托离岸国家/地区最好选择哪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笔者通常会根据委托人的信托目的, 并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综合建议。例如很多委托人的主要产业在大陆, 孩子可能在欧美长期学习、生活, 自己和父母会在大陆养老, 笔者一般会建议选择在香港或者新加坡设立信托。

 

而有的委托人父母在大陆养老, 但产业主要在海外, 自己和孩子以后也会长期在海外, 笔者一般会建议选择在岛国, 或者海外长期居住地设立信托。

 

信托设立地的选择是信托设立的第一步, 是未来信托长期发挥功能和价值的起点, 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尊重当地信托专业人士的建议

由于信托具有极强的当地法律管辖属性, 一旦确定了设立地, 就非常有必要听取当地专业人士, 例如架构师、律师和私人信托公司的建议。

 

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委托人, 因为简单听信了朋友的建议, 草率设立了一个离岸信托, 结果后期遭受了当地严格的税务审查, 最后不得不撤销信托, 并导致了近100万美元的整体损失, 教训可谓非常惨痛。

 

包括大家熟知的张女士, 如果当初尊重法律, 尊重专业人士的建议, 也可能会彻底改写信托的判决内容, 自己和儿子的生活也会是另一个模样。

 

离岸信托由于历史悠久, 专业人士不论是数量还是专业成熟度都远优于境内信托。因此, 离岸信托设立地专业人士的选择流程并不繁冗, 不会给委托人带来过多的负担, 笔者强烈建议听取信托设立地专业人士的建议。

 

参考内外兼修的大陆本土专业人士的建议

由于内地的法律制度监管, 大陆高净值人士在设立离岸信托时, 不仅要考虑离岸国家/地区的法律, 还需要重视内地的法律监管和国情国势。

 

在设立离岸信托时, 不仅需要咨询信托本身的情况, 还需要结合内地的监管政策, 最后做出统一的安排。再加上语言、文化的障碍, 此时一个内外兼修的大陆本土专业人士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同时兼具境内外信托实操经验, 并有能力提供专业咨询的专业架构师和律师比较稀缺。委托人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这样的专业人士, 可以通过多问、多了解、多对比来决定离岸信托的重点内容。

 

结语

离岸信托是现在大陆高净值人士的热门话题, 尤其张女士信托诉讼和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洗钱案, 将离岸信托的热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体来讲, 离岸信托有自己的优势, 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门槛, 并非适合所有的大陆高净值人士, 需要甄别后再做决定。

 

对比上百年的离岸信托, 10年历史的境内家族信托因为法律政策的不健全, 还没有充分发挥信托本源的功能和价值, 这也是很多大陆高净值人士不得不选择离岸信托的原因。

 

所幸的是, 国家已经开始看到并重视家族传承领域的发展。例如202319,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深圳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意见》, 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等探索推进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建设, 推动信托财产非交易过户试点。探索家族信托持股路径优化, 鼓励发展股权相关家族信托业务。鼓励慈善信托参与公益创投, 支持慈善信托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力投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笔者相信, 伴随着家族传承市场的客观发展需要, 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增加, 国家配套法律政策的落地和激励, 中国的传富事业会一如当初的创富大业, 取得自己的辉煌成绩,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zW0fefa2cOjGuzfRg1Uv9A

 

 

 

 

 

8. 【大资管洞察】信托逆势出资GP

22/5/2024

 

概要

 

在信托行业动态方面, 近年来, 信托公司在一级市场的布局加深, 出资规模和频次持续上升, 尤其在医疗健康、半导体、信息技术等领域。安徽建工集团与安徽建工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安徽国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 信托出资5.6亿。信托公司不仅直接作为LP出资, 还通过母基金或参与S交易形成多元化布局。尽管一级市场整体降温, 信托公司仍然展现出较高的配置热情, 为市场带来信心。21A股上市公司认购信托产品近30亿元, 显示出信托产品在提高资金效率和优化资产配置方面的优势。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信托产品, 因其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和较低的风险。在宏观经济不景气背景下, 信托行业面临转型压力, 需提升专业能力, 服务实体经济。

 

文章全文

 

配置热情高涨, 又有信托出资GP

这两年, 信托在一级市场布局愈发多元, 出资频次也持续提升。即便在LP整体出资谨慎的当下, 依然有多家信托公司活跃出手。日前有一家信托出资了, 一出手就是5.6亿。据安徽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其拟与安徽建工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安徽国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安徽相元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

 

业内观点:

1.       近年来, 随着资管规模的不断扩大, 信托在一级市场的布局也不断加深, 这两年的出资规模和频次持续攀升。根据其被投的GP来看, 兴橙资本、TCL创投、国家电投基金等CVC或在细分领域深耕的GP多在信托公司出资之列, 这也基本与此前两年出资偏好保持一致。从被投基金关注领域来看, 依然是医疗健康、半导体、信息技术、生产制造、能源等领域居多, 这是信托近两年主要的发力方向。

 

2.       除了直接做LP, 近两年, 信托也开始逐步发力母基金或参与S交易, 形成多元化的布局趋势。近两年信托参与S市场的方式基本为通过自有资金购买S份额, S交易目的基本可以通过标的规模进行判断, 较大规模如数十亿份额的资产, 对手方多为金融机构或同一集团内机构, 目的上偏重流动性和集团资产组合管理;   而标的规模偏小的S交易则多为财务诉求或对手方流动性需求, 对于交易对手的选择偏好性则较弱。

 

3.       今年以来, 一级市场降温持续, 募资、退出、投资三端表现不佳, GP面临的生存压力激增, 从业者们也愈发迷茫、悲观。而相较于普遍谨慎的市场化LP, 信托依然展现出较高的配置热情, 为市场带来一股信心。不过面对庞大市场需求及复杂的市场环境, 无论是出资GP, 还是参与S交易, GP而言想要获得信托出资, 依然面临众多挑战。

 

20余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近30亿元

数据显示, 以认购日期作为统计标准, 截至522, 今年以来已有21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信托理财, 合计认购金额超过29.3亿元。其中, 单家上市公司最高认购额合计逾7.5亿元。

 

业内观点:

1.       信托理财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具有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优化资产配置、降低投资风险等意义和价值。上市公司的偏爱主要源于信托产品相对其他理财的收益优势、信托产品的灵活性和现阶段信托产品的固收趋势下的风险相对可控性。不同的上市公司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和财务需求, 选择何种理财方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2.       年内上市公司认购的信托产品多为现金管理类产品。因为该类产品具有安全性高和收益性稳定的类存款特性。此类产品的预计年化收益率多在3%左右, 目前来看, 该类产品的预计收益率高于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同类型品种。目前信托产品收益率相较于其他投资产品仍具有一定优势, 加之信托投资范围广泛, 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对信托产品较为青睐。

 

3.       信托理财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 需要市场各方共同努力呵护。目前信托产品收益率具有一定优势, 加之信托投资范围广泛, 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对信托产品较为青睐。但高收益同样伴随高风险。就信托公司而言, 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近年来行业面临转型压力, 要坚持信托本源制度, 提升专业能力, 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供给, 走差异化道路, 发展好资产管理信托和资产服务信托。

 

中信证券: 供给端持续紧张且缺乏弹性支撑新船价格不断上涨

判断2027年前造船业供给弹性整体有限, 预计到2027年年底全球造船产能将在2022年的基础上增加17%, 其中重启产能和扩建产能弹性分别为6%/11%, 扩建主要为高附加值增量船型大型LNG运输船的产能。供给端持续紧张且缺乏弹性支撑新船价格不断上涨, 目前Clarksons新船价格指数为185(本轮周期起点为125), 复盘过去三轮造船周期船价走势, 我们判断本轮周期新船价格指数高点会将在240-250, 当前船价还处于本轮上行周期中期位置。当前时点我们继续坚定看好本轮造船景气周期以及深度受益于本轮造船上行周期的细分产业链龙头企业, 维持船舶制造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中信建投: 纯碱行情有望保持活跃, 整体将呈现易涨难跌态势

近期全国地产政策频出, 而纯碱作为地产竣工产业链上的主要品种之一, 受到市场关注。近日纯碱连续期货价格明显上涨。纯碱是地产链的核心品种之一。近两年行业供需格局已经发生较大变化, 主要体现在行业产能快速向头部两家企业集中、以及光伏需求占比快速提升。中信建投推算了未来三年内行业供需平衡。总体而言, 中信建投认为行业综合开工率仍将保持在85%以上水平, 且纯碱行情有望保持活跃、且整体将呈现易涨难跌态势。行业头部企业和相关弹性标的仍然值得长期关注。

 

中金公司: 快递行业件量增速再超预期, 中高速增长可期

据邮政局, 一季度快递业务量同比+25.2%, 4月快递件量同比+22.7%, 需求数据持续向好, 中金公司认为主要因线上消费具有韧性、直播电商发展、包裹小件化及退货件比例上升, 全年增速有望超出年初预期。中期三年维度来看, 中金公司认为快递行业需求(件量)仍有望保持高单位数至低两位数增长。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EwNTM1OQ==&mid=2651618183&idx=3&sn=62a16c913725f885057ec795fc73d10e&chksm=f0938427c7e40d318a34c837c77ff121b0c5786418eea00d0e6688b8c8a8c48f93549ddf77b0#rd

 

 

 

 

 

9. 2023年年报看信托公司创新转型趋势

22/5/2024

 

概要

 

2023, 51.8%的信托公司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信托业务分类新规进行了战略优化, 调整了战略规划表述, 强化了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的发展目标。76.8%的信托公司优化了组织架构, 以适应战略规划变化, 重点调整了业务部门组织架构, 缩减了传统信托业务, 新设了与创新转型相关的专业化部门。信托公司总人数小幅下降, 但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等业务方向的人员布局正在加强。标品信托、财富管理、家族信托的专业化部门设置率超过50%, 体现了信托公司转型发展方向的共识。信托公司正处于战略变革的关键时期, 需要推动创新转型, 同时注重内外部环境研判, 做好战略风险控制。不同信托业务的专业化部门设置情况反映了信托公司的重视程度和业务发展潜力。其中, 慈善信托备案地区覆盖28个省级行政区, 浙江省、北京市、广东省领先。信托公司挑战与机遇信托公司在创新转型过程中, 面临战略规划、组织架构调整、业务发展等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全文

 

2023年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起步之年, 也是信托业务分类新规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信托公司加快调整战略、优化组织架构以及推进信托业务创新转型, 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针对56家信托公司2023年年报深入分析, 结论如下

 

一、战略优化的方向

战略规划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 不断优化和调整。2023, 对于信托行业来说, 一方面,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 指明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 信托业务分类新规正式实施, 推动信托公司规范发展, 加快回归信托本源。从2023年战略优化情况来看, 51.8%的信托公司进行了战略优化, 调整了年报战略规划部分的表述。

 

开展战略优化的信托公司中, 41.4%的信托公司主要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信托业务分类新规等要求重新调整了部分战略规划内容的表述, 诸如增加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战略要求, 严格按照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的信托业务新分类名称阐释信托业务发展目标。

 

还有约58.6%的信托公司年报中战略规划的表述有较大调整, 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类情况是信托公司变更了战略发展目标或者整个战略体系, 这种战略优化力度是非常大的, 可能与股东单位新的发展要求等方面因素有较大关系。第二类情况是重点战略任务有所调整, 个别信托公司在战略规划中增加了风险处置的工作任务, 新提出了业务转型发展的原则要求, 这体现了阶段性经营管理重点的变化。第三类情况是优化信托业务战略方向, 相比2022, 部分信托公司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业务发展方向, 有的信托公司围绕四大业务领域深入布局, 有的信托公司实施一体四轮两翼展业策略, 还有的信托公司特别明确了绿色信托发展规划, 紧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

 

信托公司正处于战略变革关键时期, 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既要下定决心大力推动创新转型, 抓好确定性的发展机遇;   也要注重内外部环境研判, 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因素, 做好战略风险控制。信托公司要注重做好战略监测和纠偏, 及时进行战略优化, 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关键业务、关键领域的突破和提升。

 

二、组织架构调整的逻辑

组织架构跟随战略规划变化。2023, 信托公司组织架构调整较为突出, 76.8%的信托公司不同程度优化了组织架构, 这要比战略优化的信托公司比例更高, 个别信托公司信托业务组织机构变化非常大, 体现了深度变革的努力。信托公司需要更加有效的设计组织架构, 解决好创新转型业务的资源配置、机制体制、内控管理与综合信托业务部门的关系等问题。

 

2023年信托公司主要对业务部门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综合类部门主要以缩减为主, 传统信托业务面临收缩趋势。此外, 2023年监管部门提出异地部门设立新要求, 推动信托公司优化综合类信托业务部门, 撤销房地产专业化部门, 缩减异地部门设置数量, 不过也存在个别信托公司扩张异地部门的情况, 未来仍面临合规的压力。设立专业化部门是信托公司业务部门调整的重要趋势, 这与创新转型发展主题相契合, 部分信托公司新设了公益慈善信托部、家庭服务信托部、普惠金融部、固定收益部、服务信托部等部门, 与信托公司重点转型方向密切相关, 致力于提升这些业务领域的专业化运作水平。

 

中后台管理部门优化幅度不大, 部分信托公司对部分中后台职能部门进行了整合, 诸如战略部和董事会办公室的合并、审计部和纪检部门的合并、风险合规部门的拆分等;   战略管理职能受到更大重视, 部分信托公司新设了战略发展部门, 同时也有信托公司将原有研究部门更名为战略发展部, 部门职能重点发生变化;   还有部分信托公司新设了与创新转型业务相关的管理部门, 诸如设立与资本市场业务相关的审批、运营管理部门, 设立与风险处置相关特殊资产管理、资产保全部门等。

 

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这体现在业务层面就是设立专业化业务部门, 既能体现信托公司的重视程度, 也能体现业务所具有的发展潜力。2023年末, 从各类信托业务的专业化部门设立程度来看, 标品信托、财富管理、家族信托的专业化部门设置率超过50%, 此三类业务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方向的共识。

 

标品信托专业化部门设置呈现多样化, 既有类事业部制模式, 也有采用固收部门、权益部门、资产配置部门等分别设立的模式;   部分信托公司战略目标定为做一流财富管理机构, 将家族信托部门设置在财富管理部门之下, 也有二者并行设立的。

 

普惠金融、产业金融、资产服务信托、慈善信托等信托业务专业化部门设置率在20%-40%之间, 行业共识性也较高。普惠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 该类业务具有额度小、分散等特点, 部分信托公司打通了资产形成、资产证券化、投资等业务链条;   资产服务信托和慈善信托是信托业务分类新规明确的业务, 是信托公司落实监管要求的表现;   而产业金融体现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 各信托公司产业金融的内涵有所不同, 与股东背景有很大关系, 有的信托公司注重发展新能源、农业等行业领域, 有的注重发展绿色产业等行业领域, 但是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质是必然要求。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等其他专业化部门设置比率低于20%, 分化较大, 也体现了信托公司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选择。

 

1:  信托公司信托业务专业化部门设置情况

Trust - cn - 9(1).png

 

伴随组织架构的调整, 人员数量和结构也发生着深刻变化。2023年末, 56家信托公司总人数为1.69万人, 同比小幅下降1.81%, 连续第二年下降;   其中, 46.4%的信托公司实现了人数增长, 大部分信托公司人数仍在下降。从业务人员结构来看,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2023年调研数据, 资产管理信托人员, 特别是非标人员在压降, 而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等监管倡导和创新转型的业务方向正在加强人员布局, 相关岗位人员呈现逐步上升态势, 这与信托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取向一致。

 

2:  44家信托公司业务人员部分情况

Trust - cn - 9(2).png

 

三、创新转型业务的进展

信托公司围绕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和慈善信托积极创新转型, 重点转型方向已初步形成共识, 个别信托公司在特色化发展方面继续加大力度。

 

3:  信托公司年报各类创新业务提及率

Trust - cn - 9(3).png

 

()资产管理信托方面

常规业务方面, 按照信托三分类新规的业务分类, 信托公司由易向难推进转型, 债券投资信托仍是最核心的转型方向。根据2023年中国信托业协会调研数据, 自主管理的证券投资信托中, 固收类产品占比达到90%, 这种趋势将在很长时间内延续下去。2023, 54%的信托公司继续将债券投资信托作为重点创新方向并形成一定创新成果。相较固收类信托产品, TOF、股票以及PE投资为主的权益类投资产品创新提及率并不高, 特别是PE投资提及率仅为5%。这主要在于权益类产品风险更难控制, 客户接受度更低, 不过这也可为部分信托公司特色化发展提供空间, 在普遍关注固收类产品的转型道路上, 建立自身的护城河。部分信托公司重点聚焦深耕硬科技、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PE投资方向。

 

4:  信托公司自主管理证券投资信托结构

Trust - cn - 9(4).png

 

特色业务方面, 信托公司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趋势, 逐步发掘绿色信托、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等细分市场的业务机遇。绿色信托方面, 落实双碳战略, 绿色金融需求大增。据预测2060年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万亿元, 绿色信托发展空间较大。有的信托公司依靠母公司优势, 不断加强能源产业研究、调研产业需求, 实现新能源等领域绿色信托做大做强;   有的信托公司积极拓展新能源股权投资机会, 落地多个股权信托业务, 涵盖集中式光伏、户用光伏、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等各类风、光发电项目。供应链金融方面, 部分信托公司依托股东背景, 深入股东所在产业链, 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以某电力股东背景信托公司为例, 其依托e金服初步形成了“2个电费供应链和4个物资供应链”, 覆盖5家国网省电力公司的业务布局, 累计服务中小供应商5652家、发电企业46家。

 

()资产服务信托方面

资产服务信托涵盖5大类19个细分业务, 是信托公司创新转型的重要领域。从2023年信托公司业务创新趋势来看, 各类资产服务信托具有很大不平衡性, 以保险金、家族信托、家庭信托为核心的财富管理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和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受到较高关注, 行政管理服务信托受到政策等因素, 创新难度更大, 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依然有限。

 

财富管理服务信托方面, 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包含7类业务, 2023年保险金信托、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受到了更多关注, 特别是家庭服务信托成为信托公司创新热点。除了个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 个别信托公司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的财富管理服务信托, 提供不同场景、需求等方面的信托产品服务。

 

风险处置服务信托方面, 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的创新提及率仅次于家族信托和家庭服务信托, 表明该类资产服务信托市场前景较好, 已有20余家信托公司参与市场竞争, 落地规模2万亿元左右。风险处置服务信托市场竞争激烈, 部分信托公司通过建设专业化部门、发展品牌化业务、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等方式逐步增强专业化水平, 提高市场竞争力。部分信托公司围绕风险处置信托, 业务范围逐步覆盖问题企业流动性纾困、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股权并购等多个业务层面。

 

行政管理服务信托方面, 针对行政管理服务信托中的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 信托公司已在消费、教育、养老等多个场景有创新业务落地, 不过受限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现有规模和推进速度仍较慢。2023, 有信托公司探索落地养老保障功能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 实现养老预付资金与养老机构相关风险的隔离, 防范了养老企业破产、卷款跑路给老年人群体带来的利益侵害。

 

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方面, 近年来,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呈现下行态势, 主要是优质资产减少、业务模式受限以及部分资产证券化项目风险显现, 投资者信心受到一定冲击。信托公司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的重要参与者。比较而言, 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集中度明显高于资产支持票据市场。

 

5: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趋势图(单位亿元)

Trust - cn - 9(5).png

 

()慈善信托方面

慈善信托是信托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及服务客户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国慈善联合会的统计数据, 信托公司2023年新增备案454, 2022年多增62;   新增备案规模12.77亿元, 2022年增加1.37亿元。从地域来看, 全国历年慈善信托备案地区累计覆盖28个省级行政区, 浙江省、北京市、广东省2023年新增备案慈善信托规模领先, 其中, 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近年来加大了慈善信托发展支持力度, 累计备案规模超过4亿元。

 

信托公司继续推动慈善信托创新发展, 在不动产、著作权、自然环境保护等领域继续实现突破。2023, 光大兴陇信托与西藏自治区慈善总会合作设立西藏首单慈善信托, 慈善资金用于西藏地区生态振兴, 推进国土绿化行动, 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等项目。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EwNTM1OQ==&mid=2651618183&idx=1&sn=b2342416b5e182e60996e3d3844be53d&chksm=f0938427c7e40d31ea40920921bd0133800c4f4b1eb534c8d75283490bc9b95db0bd55794b19#rd

 

 

 

 

 

10. 新公司法下股权信托受托人角色冲突的挑战

滕杰, 高慧云 | 22/5/2024

 

概要

 

随着民营企业家对股权传承的需求增加, 信托不再仅作为财产转移工具, 而是开始涉及直接控制和管理商业资产, 尤其是股权信托的长期持有和管理。新公司法强化了股东责任, 导致信托法中受托人的角色与公司法中的角色产生冲突, 受托人在公司运营中面临规范冲突和多重角色义务问题。股权信托的兴起使得公司法和信托法的法律关系竞合, 受托人在管理股权时需要考虑公司治理范畴, 同时确保逻辑清晰和利益平衡。受托人在股权信托中面临规范冲突和多重角色义务的挑战, 需要依据公司章程和信托文件自行权衡, 但由于法律规范不足, 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股权信托的合法设立和有效运作依赖于信托法规定的受托人义务, 包括持有和管理股权、分配信托利益等。在股权信托中, 委托人可能希望保留对公司的控制权, 这可能导致委托人指令与受托人义务之间的冲突。股权信托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时, 必须遵循公司法规定, 尤其是在履行股东权利和义务方面。美国早期股权信托实践中, 受托人角色面临挑战, 但随着商业观念和立法的完善, 受托人持有股权逐渐得到认可。在中国, 受托人角色冲突更加明显, 需要在司法实践中探索解决。解决受托人角色冲突需要明晰法律关系, 分析责任性质, 并在信托法和公司法之间找到平衡点。

 

文章全文

 

传统上, 信托作为财产转移和传承工具, 通常不涉及直接控制和管理商业资产。然而, 随着现代商事信托与民营企业家股权传承需求增加, 长期持有和管理股权信托已成常态。这引发了信托受托人在公司运营中与公司法律关系交互的问题。新公司法强化股东责任, 导致受托人信托法角色与公司法角色产生冲突。在法律关系交互中, 受托人面临规范冲突和多重角色义务问题, 但我国法律尚不够规范, 限制了受托人发挥积极作用。

 

多重法律关系竞合下的股权信托中的法律冲突

1.     股权信托中公司法与信托法的竞合

股权信托的兴起将公司法和信托法融合, 使股权成为信托财产。尽管股权信托本质上是信托, 但其管理涉及公司治理范畴。通过股权信托的结构, 信托财产的管理即股权管理能够有效行使股东权益、参与公司决策和治理, 从而推动公司效益的提升。反过来, 公司效益的增加将促使股权价值、信托财产价值和信托利益的增长, 实现信托目标。在信托法律关系与公司法律关系交织的背景下, 受托人在处理股权信托事务时需审慎考虑各法律关系的内容和联系, 确保逻辑清晰、各方利益平衡, 以避免角色冲突和潜在风险。

 

股权信托既涉及信托法律关系又牵涉公司法律关系, 因此面临双重规制。信托法对股权信托受托人的行为规范通常停留在普通受托人层面, 对于管理公司股权的规范并不充分, 需要结合公司法进行完善。然而, 由于信托是财产保护、保全或传承工具, 且无法拥有法人资格, 而公司则是商业环境下的资本风险管理工具, 具备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者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及制度价值存在明显差异, 使得二者之间的衔接变得复杂困难。

 

2.     股权信托受托人多种角色义务的冲突

在法律关系交织的情况下, 股权信托受托人将面临规范冲突和多重角色义务的挑战。然而, 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受托人只能依据公司章程和信托文件自行权衡, 难以充分发挥多重身份的积极作用。从信托法律关系的角度看, 受托人主要承担持有和管理股权、分配信托利益等责任;   而从公司法律关系的视角来看, 受托人主要负责行使股东权利和履行股东义务, 尤其在兼任公司董事、监事或高管的情况下, 还要履行相应的职责。

 

因此, 股权信托受托人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受托人的素养, 似乎还应具备企业管理能力。然而, 在实际情况下, 大多数股权信托受托人并不具备企业家能力, 因此需要委托职业经理人代为履行公司法律义务, 将其法律地位视为服务商。这种安排旨在确保有效管理和运营, 尽管在角色分工上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

 

信托法律规范是股权信托法律关系存在的基础

1.       受托人需要严格遵守信托法下受托人的各项义务

股权信托所涉及的各项法律关系都必须建立在股权信托的合法设立和有效运作基础之上。可以说, 如果股权信托的设立存在缺陷, 或者在运作过程中触发了任何终止情形, 那么受托人涉及的公司、合同、婚姻、继承等相关法律事务处理情形也将随之消失。作为股权信托各项法律关系的基础, 股权信托的受托人需要严格遵守信托法规定下受托人的各项义务。

 

首先, 作为目标公司股权的直接持有者和股东权利的行使者, 受托人必须认真履行持有和管理股权的责任, 严格执行保管股权、维护股权独立性以及执行管理指令的义务;   其次, 受托人在处理股权信托财产的管理和处分指令时, 必须着眼于受益人的利益, 遵循忠实、审慎、公正等原则;   第三, 作为专业角色, 在为信托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时, 受托人应在忠实、勤勉的基础上, 利用其专业技能和判断力, 为信托财产提供有利的专业建议。

 

2.       股权信托中委托人指令与受托人义务冲突

此外, 虽然股权信托属于信托财产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可以适用信托法的大部分原则和规定, 但由于股权信托具有前文提及的独特特征, 在具体应用信托法时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估。从信托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 一旦委托人设立了信托, 除了保留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外, 就与信托财产及信托本身脱离了实质性联系, 无法干预信托财产的管理、处分和分配等事项。

 

在股权信托的情境下, 尤其是对于委托人是目标公司控股股东的家族企业而言, 设立股权信托通常是为了实现对目标公司股权的隔离和传承, 而不希望失去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因此, 在设立信托时, 可能会通过对受托人权利行使的控制或特殊协议安排, 使委托人或其指定的第三方主体能够实质上委任目标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关键角色。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 即使信托文件中包含其他主体介入信托管理的约定并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但在家族成员指令与受托人义务发生冲突的情况下, 受托人应以何种依据行事?如果受托人按照家族成员的指示处理信托事务导致信托利益损失, 是否可以主张免责?受托人若坚持按照自身意愿管理信托事务, 是否会被视为违约?这些问题需要在法律法规以及股权信托司法审判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公司法律规范是受托人管理股权类财产的主要依据

1.     股权信托受托人管理股权应遵循公司法规定

股权信托的信托财产即为目标公司股权, 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的具体事务时始终受制于公司法规定。从受托人作为目标公司名义股东持有股权, 到受托人履行股权管理的实质性决策, 再到受托人基于目标公司的投资、经营、发展与规划, 都必须遵循公司法律规范, 将目标公司股权作为切入点延伸至其他相关法律领域。尽管受托人是基于信托法律关系持有、管理甚至处分目标公司股权, 但其在扮演公司股东角色时所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行为, 仍需严格遵循公司法规定, 与是否信托持股并无直接联系。因此, 公司法规范可视为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具体事务的主要依据。新公司法加强了股东的义务, 例如实缴注册资本和各种连带责任, 对于股权信托而言, 这加重了受托人的责任。

 

2.     股权信托受托人需考虑公司法和信托法的多重责任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 尽管公司法规定是股权信托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具体事务的重要依据, 由于股权信托的结构特性导致了目标公司股权权利的分割, 包括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的分离, 受托人除了履行公司法下的权利义务外, 还需考虑信托法下的利益、权利和义务, 可能同时扮演多重角色、承担多重责任。因此, 如何将不同法律规范应用于股权信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股权信托受托人角色冲突的实践探索

1.     美国早期股权信托实践中的受托人角色冲突

在美国早期股权信托实践中, 受托人角色经常面临股权管理方面的挑战。由于商业环境和市场波动等因素, 即使受托人尽职尽责, 也可能发生信托财产损失, 从而招致受益人的指责。在当时, 一些人甚至认为受托人长期持有存在较大商业风险的股权违反了谨慎义务。随着商业观念、判例和立法的不断完善, 受托人持有股权逐渐得到认可和支持。随着谨慎投资人规则的确立以及股权信托需求的增长, 只要受托人的投资被处于同样状态的谨慎投资人认为是适当的”, 受托人就被认为履行了谨慎投资义务。

 

2.     我国股权信托司法实践中的受托人角色冲突

在我国股权信托司法实践中, 受托人角色冲突更加明显, 主要因为缺乏明确的受托人谨慎义务判断规则, 同时信托法严格限制了转委托行为。在法院的司法实践中, 例如在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申请追加上海爱建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仲裁案件中, 法院认为作为员工持股信托的受托人未能履行股东义务应承担相应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受托人是否应承担股东责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 如何处理受托人在公司法义务和信托法义务之间的冲突。在实际操作中, 受托人可以通过合理的利益衡量来促使信托法和公司法的职责协调, 确保公司和信托的利益一致。

 

3.     关于受托人角色冲突的解决思路

对于受托人角色冲突的解决思路, 有多种学说。一些学者认为, 受托人的责任既包括违反信托法和信托文件确定的义务, 也包括超越管理权限的无权处分行为, 形成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交织。在明晰法律关系的基础上, 应具体分析责任的性质。如果委托人通过信托合同设立信托, 受托人有信托合同义务, 而委托人违反信托则构成违约责任;   受托人在管理信托事务中超越权限处分信托财产, 则属于无权处分, 构成侵权行为。因此, 受托人的民事责任涉及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权利人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主张权利。

 

总的来说, 股权信托中受托人角色冲突的问题在于受托人身处双重法律关系之下, 需要处理不同法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除了信托法与公司法作为基础法律关系的部门法, 股权信托的运营还可能触及其他领域, 如婚姻、继承、合同、证券等。在我国, 对于受托人跨越多个部门法情形的规范尚不十分明确。随着我国股权信托的发展与普及, 加之新公司法对股东责任的加重, 必将伴随各类复杂情形的出现, 股权信托受托人在履职过程中的角色冲突问题势必会呈现爆发趋势。除信托当事人应当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外, 对于股权信托受托人可能涉及的不同部门法领域, 亦有待在当前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彼此的关系, 为受托人的权利的行使及义务的履行奠定基础。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3NDc0MTAyNw==&mid=2247560197&idx=1&sn=cfa866b9140b7a0050329173b2bae569&chksm=cecf8049f9b8095fbd34426364433e0619d8d148e7b3c3ade79f9859f7580189cf5e7f949813#rd

 

 

 

 

 

11. 家族信托: 管理期望与审慎架构方为明智

23/5/2024

 

概要

 

家族信托的优势包括资产保护、风险隔离、财富管理和传承等功能, 但实现这些功能需要信托当事人之间的信任、严谨的方案设计和审慎的中后期管理。资产保护和风险隔离是家族信托的核心价值, 但一些业者忽略资金来源合法性、设立时点负债情况等重要信息, 增加信托无效、被击穿和撤销的风险。家族信托承载信任、托付、忠诚等内涵, 但理想功能与现实存在差异。高净值客户应选对受托机构, 信托公司需提升各方面能力, 推动明确相关制度, 减少负面形象, 促进信托业长远发展。

 

文章全文

 

家族信托的优势主要围绕资产保护、风险隔离、财富管理与传承等功能。然而, 实现这些理想功能并非易事, 需要信托当事人之间的充分信任、严谨的方案设计以及审慎的中后期管理。当下客户对于家族信托的期许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异放大, 加上一些不专业的受托人疏忽或刻意回避法规, 将影响家族信托的普及、运用和发展。

 

资产保护与风险隔离功能是家族信托的核心价值, 但是有些业者会将资金来源应当合法合规、信托设立时点不存在大额负债等重要信息忽略, 增加信托无效、被击穿及遭撤销的风险。

 

风险隔离功能与保留权力的取舍

现时一些信托公司为了匹配客户对信托资产仍然享有控制力的期待, 以及为了减轻自身责任, 信托方案中往往赋予委托人较大的权利。

 

然而, 如果做得不妥当, 使委托人拥有过多权力, 便有可能被视为信托资产仍然处于委托人控制之下, 存在难以抵挡债权人挑战是虚假信托的风险。

 

在英美法系的法律环境下, 如果信托被认定为虚假信托”, 则其设立将自始无效, 直接导致基于信托之下的财产保护功能全部丧失, 债权人以及继承人均有权可以主张撤销信托以就该等财产合法地主张权利。

 

虚假信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情况: 在法律文件中可明显看出虚假结构、信托协议意愿不真实或无效及委托人意愿不充分, 其中前者十分明显, 后两者则主要表现在委托人对于信托有着相当程度上的管理权利。

 

如果法院认为信托的实质决定都是由委托人做出的, 则受托人将被视为委托人的傀儡”, 法院有权穿透该信托架构, 将部分信托内容认定为无效。

 

这就意味着, 除了放置于信托下的财产归属将自动复原以外, 对于高净值人士而言最为看重的保密性也将不复存在。国外过往有不少的虚假信托案例, 例如美国的Burns v. Turnbull案、泽西岛Rahman v Chase Bank案、去年的俏江南张兰家族信托案等等。

 

合法合规是底线

在家族信托的设立阶段, 信托公司需要全方位了解客户各类情况, 不但要挖掘和分析客户需求, 明确客户的目标, 更需要通过审慎的尽职调查识别前期风险, 确保家族信托设立的合法合规性, 为客户提供最优的家族信托架构设计方案。

 

针对客户需要, 是所有金融产品的基本, 但信托公司要对客户的了解必须更加深入, 包括但不限于资产结构、家族关系、企业经营等情况。

 

一家正当经营的信托公司, 会通过访谈、调研、KYC(know your customer)规则等方式完善客户画像, 再根据客户的资产情况、资产流动性、风险等偏好, 为客户提供更优的资产配置方案, 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通过家族关系, 了解客户的传承意愿及受益人, 进一步明确客户的家族管理目标, 以提供匹配性更强的架构设计; 通过厘清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与控制权的分配结构, 协助客户进行股权分配、激励、传承及再融资的安排。

 

此外, 信托公司亦需高度关注每一个环节的潜在风险, 例如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加强对委托人真实意愿和设立家族信托的能力判断, 并就信托财产管理事项与委托人进行充分沟通, 了解客户设立信托的真实目的, 预防洗钱、避税或非法融资等行为, 亦得对资产进行充分尽职调查, 避免违法财产、权属不清等问题。

 

同时, 信托公司还要加强对受益人情况及家族信托实际控制人的核查、对投资标的的尽职调查, 防范各阶段和各环节的潜在风险。

 

财富传承功能需要精细设计

财富传承功能是家族信托另一个重要功能。

 

一方面, 家族信托可以有效规避继承风险, 尤其在家庭成员较多情况下, 继承争议、税费成本等问题都将充分凸显, 同时, 对于资产体量较大客户, 还可以规划传承不止一代的安排;

 

另一方面, 家族信托可以实现灵活分配、有序传承, 无须一次性全部给到家庭成员, 并且可以搭配激励、限制条件, 引导家族成员发展或限制负面行为、防止挥霍; 同时, 为了避免财产分配不均引发争议的问题, 信托利益分配方案也可以设置对部分家族成员保密; 此外, 为了规避子女婚姻风险, 也可以设置特殊的分配要求。

 

财富传承功能有效体现了家族信托的服务属性, 但信托公司在为超高净值客户设计专属财富传承方案时, 需要充分考虑在漫长时间周期内各种情形。

 

例如受益权的顺位递升规则、不同受益人发生特殊事件后的信托利益承继规则与例外、信托利益分配的触发条件以及校验规则、受益人资格的取得与剥夺等, 对于未来各种意外情况的充分预判, 同时保留合理的弹性空间等, 都对信托公司执行能力有高度要求, 并不是每一家信托公司都能达至客户理想中的需求。

 

财富传承功能项下回避不了的一个热点话题, 自然是家族精神传承。坦率地说, 家族宪章本质上也只是一种决策机制安排, 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由谁来执行、由谁享有解释规则权利的问题。

 

因此, 家族信托本质仍是对于财富的管理、使用和控制安排为主, 以经济控制的方式实现精神层面的传承, 理念固然很好, 但实际上有一定困难。

 

除了受托人必须有巧妙安排决策机制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家族中人以身作则, 像霍氏集团70后的霍建民便是好例子。他不但从父亲身上继承到创业精神, 遇上困难不会轻易放弃, 懂为人处世, 又能吃苦, 成功创造新天地。他也希望持续培养后代继承创业精神, 基于此创造出自己的事业, 不断为家族企业注入活力。

 

财富管理功能仍有提升空间

财富管理、投资管理运用信托资金以实现保值增值目的, 是最基本的信托传承需求。但是, 国内家族信托较少在真正的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领域发展出核心优势, 往往异化为底层非标产品的资金渠道。

 

同时, 现阶段分散风险、组合投资的资产配置理念, 也尚未在高净值客户中获得广泛共识, 而且客户仍然希望对于家族信托的具体投资标的有较好把控力, 并不完全信赖信托公司的资产配置操作。

 

此外, 当前国内家族信托业务参与方的投资配置与财富管理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虽然在非标资产的投资管理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但在标准化资产、股权投资方面的投研能力上仍与公募、私募、券商等金融机构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 信托公司需要不断夯实资产管理能力, 在符合委托人风险偏好与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有效地利用资金和最大限度地满足资产增值需求。

 

税务优化及其他规避应审慎处理

历史上, 信托曾作为一种规避法律的手段, 在其演进过程中也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而在家族信托逐步拓展的过程中, 基于其涉税规定较模糊、对于私密性保护等原因, 客观上能够实现税务优化及其他规避功能。

 

然而, 上述规避性质本不应成为家族信托的本源, 作为谨慎尽责的受托人更不应配合客户进行规避操作; 另一方面, 家族信托如果大量用于进行规避性质操作, 可能减少税源、影响市场公开性和公平性、损害信任度, 最终必然弊大于利。

 

家族信托承载了信任、托付、忠诚等深刻内涵, 以及规划、传承、期许等美好愿望, 但是, 家族信托的理想功能与实然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良莠不齐的业者更将有时更会将落差扩大。

 

高净值客户在安排信托时, 必须留意选对受托机构, 并配合各种尽职调查; 而受托机构本身也要提升传承规划安排、财富管理能力、法例法规等方面的能力, 并且持续推动明确相关制度, 减少信托造成的负面形象, 才能使信托业有更长远的发展。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IxMjQwNQ==&mid=2650659722&idx=1&sn=68992065636d1d91f0bab2ff4306b3db&chksm=f06dd690c71a5f86cc635cfe5a01ae0f8a69c66a7a0e858a8089d751ef0216c87f2538dea881#rd

 

 

 

 

 

12. 标品信托快速发展!

23/5/2024

 

概要

 

标品信托业务在2023年呈加速发展态势。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 截至2023年末, 投向证券市场的规模为6.6万亿元, 同比增速达51.52%, 占比38%, 同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多数信托公司投向证券市场的规模和占比均实现同比增长。58家信托公司中有44家信托规模同比增长, 42家信托规模占比提升, 37家信托规模和占比均提升。资产管理信托正成为信托公司重要业务组成部分。产品类型以固收类标品为主, TOF/FOF业务稳步布局, 以较低风险和稳定业绩获得投资者认可。头部信托公司在证券市场投向信托规模上竞争优势明显, 推动市场集中度提升。华润信托和外贸信托以2.28万亿元和1.28万亿元规模居行业前二, 合计市场份额达47.90%, 较上年末扩大6.51个百分点。标品信托业务发展初见成效, 但对业绩支撑尚需时间。国务院鼓励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 将推动信托资金增配权益资产, 与行业转型方向相契合。随着中国经济向好和金融市场开放, 标品信托发展前景被看好。居民财富增长和投资观念转变, 投资者对标品信托需求不断增长。标品信托发展将受市场环境、产品创新、竞争格局和客户需求等因素影响。信托公司需紧跟市场变化, 加强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 提供个性化服务, 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满足多样化资产管理需求, 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文章全文

 

标品信托是指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公开市场发行交易的金融产品的信托业务。无论是行业数据还是信托公司年报数据都显示, 2023, 标品信托业务呈加速发展态势。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 证券市场投向规模及占比稳居首位。截至2023年末, 包括股票、基金、债券在内合计投向证券市场的规模为6.6万亿元, 同比增速达51.52%; 合计占比38%, 同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

 

从信托公司年报可见, 证券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业务领域, 多数公司投向证券市场的规模以及占比均实现同比增长。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23年末, 58家信托公司中有44家投向证券市场的信托规模同比增长, 42家信托公司投向证券市场的信托规模占比同比提升, 37家信托公司投向证券市场的信托规模同比增长且规模占比同比提升。

 

可以看到, 在向标品转型过程中, 资产管理信托正成为信托公司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从产品类型看, 目前已形成以固收类标品为主、拓展各类配置类产品线的主要展业格局, 一方面, 资管类标品业务尤其是固收类标品信托业务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 TOF/FOF业务稳步布局, 以相对较低的风险水平和较为稳定的产品业绩获得了更多投资者的认可。

 

与此同时, 头部信托公司证券市场投向信托规模竞争优势十分突出, 推动市场集中度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信托公司年报分析, 行业头部信托公司竞争优势更为明显, 且显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存量方面, 华润信托和外贸信托分别以2.28万亿元和1.28万亿元的证券市场投向信托规模居于行业第一和第二位, 两家合计所占市场份额甚至达到47.90%, 且较2022年末扩大了6.51个百分点。增量方面, 华润信托和外贸信托2023年末证券市场投向信托规模较2022年末分别增加了9892.35亿元和5031.64亿元, 两家合计对市场新增规模的贡献度达到61.24%。据了解, 2023, 外贸信托继续迭代主动管理FoF资产配置投研框架, 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 通过丰富管理人策略准入、研判创新投资标的, 实现相对稳健的业绩表现, 主力产品业绩均处于同策略公募基金前列。

 

当前, 标品信托业务发展已初见成效, 但对于业绩的支撑尚需时间。从未来发展看, 20244,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鼓励信托等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 这将进一步推动信托资金增配权益资产, 与信托行业转型方向相契合。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以及金融市场不断开放, 标品信托的发展前景仍然被市场看好, 而且, 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和投资观念的转变, 投资者对标品信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接下来, 标品信托的发展情况仍将受到市场环境、产品创新、竞争格局和客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应对这些挑战, 信托公司需要紧跟市场变化, 加强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关注客户需求变化, 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 信托公司还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不断完善迭代投资策略, 满足实体企业、普惠民生投资配置等多样化的资产管理需求, 为投资人持续创造价值。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zQ3NDYyNw==&mid=2247515153&idx=2&sn=c97db561a47bf57639b9edac6b77aa46&chksm=eb88d3bddcff5aabcb3d67ea3806df9e06676d00079be773284338b87128b5e6eb38cfb7d11f#rd

 

 

 

 

 

13. [大资管洞察]资产证券化正成为信托“新蓝海”

24/05/2024

 

概要

 

2023年信托行业在资产证券化和标品信托领域展现出显著发展潜力。建信信托发起的130.55亿元资产证券化项目显示出信托在这一“新蓝海”市场中的潜力。然而,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集团化作战趋势, 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标品信托方面, 固收类标品信托和TOF/FOF业务快速增长, 尽管对业绩支撑尚需时间, 但随着经济向好和投资者需求增加, 标品信托的发展前景被市场看好。信托公司需加强产品研发、风险管理和客户需求应对, 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章全文

 

资产证券化正成为信托“新蓝海”

521, 由建设银行作为发起机构和委托人、建信信托作为受托人和发行人的“飞驰建普2024年第二期微小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正式成立, 规模高达130.55亿元。这是今年内规模最大的一笔资产证券化信托项目, 距离追平往年数据已近在咫尺。

 

业内观点:

 

1、近几年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出需求有所放缓, 因此银行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信贷ABS)规模相应下降。此外, 2021年至今, 有关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优化和调整政策较多,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信托公司以发行机构/计划管理人身份参与的ABN业务数据出现波动。

 

2、除了SPV, 信托公司虽然也可以做主动管理, 比如发行承销, 信托公司承担责任大, 收费还能高一点。不过, 目前该资质需要审批, 业内获批承销资质的信托公司并不多。况且相比其他主动管理项目,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收益比较低, 业内已经非常卷, 也越来越倾向于集团化作战, 资源更加向银行系信托等大机构靠拢。

 

3、资产证券化业务, 目前依旧属于一个蓝海市场, 信托公司仅仅迈出了第一步, 但竞争压力已逐步显现。未来, 随着马太效应的进一步显现, 资产证券化业务或逐步向红海转移, 入局难度持续增大。

 

标品信托快速发展

标品信托是指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公开市场发行交易的金融产品的信托业务。无论是行业数据还是信托公司年报数据都显示, 2023, 标品信托业务呈加速发展态势。

 

主要观点:

 

1、在向标品转型过程中, 资产管理信托正成为信托公司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从产品类型看, 目前已形成以固收类标品为主、拓展各类配置类产品线的主要展业格局, 一方面, 资管类标品业务尤其是固收类标品信托业务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 TOF/FOF业务稳步布局, 以相对较低的风险水平和较为稳定的产品业绩获得了更多投资者的认可。

 

2、当前, 标品信托业务发展已初见成效, 但对于业绩的支撑尚需时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以及金融市场不断开放, 标品信托的发展前景仍然被市场看好, 而且, 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和投资观念的转变, 投资者对标品信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3、接下来, 标品信托的发展情况仍将受到市场环境、产品创新、竞争格局和客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应对这些挑战, 信托公司需要紧跟市场变化, 加强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关注客户需求变化, 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 信托公司还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不断完善迭代投资策略。

 

 

中信建投: 未来原油供需缺口或重新扩大, 油价有望止跌回升

展望未来, 美国夏季出行旺季支撑原油需求, 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为首的OPEC+成员国同意将自愿减产220万桶/日的协议延长至今年6月底, 考虑到油价近期的跌幅不小, OPEC+可能在6月会议上讨论继续延迟减产协议。综上, 未来原油供需缺口或重新扩大, 油价有望止跌回升。

 

华泰证券: 云厂AI算力自用需求或超预期 关注海外及国产算力产业链

云厂商自用推理需求值得高度关注。若大模型实现在传统业务场景的算法替代, 云厂商自用的AI推理需求将加速释放。云厂对AI算力自我消化能力或超市场预期。云厂商资本开支主要服务自用和外供两大场景, 自用场景下的推理需求, 存在较大市场预期差, 大模型在推荐/搜索等场景落地, 或带来持续AI算力需求。首选关注海外算力产业链, 其次关注国产算力产业链, 最后关注AI应用的潜在变化。

 

中信证券: 医美上下游龙头有望延续增长, 盈利能力稳中有升

2023, 中国头部医美上游生物材料公司收入增长、盈利能力普遍提升。从生物材料看, 再生材料&重组胶原等新材料产品收入高增速, HA&肉毒毒素分化。优质生物材料产品或具广阔出海潜能。从各上市公司在研管线看, 新材料、新技术、新适应症储备增多, 预计2024年有望新获批约10+款产品, 建议把握新品周期。从下游终端机构看, 收入稳健增长、龙头盈利能力提升, 发展策略分化。展望2024, 医美上下游龙头有望延续增长,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盈利能力稳中有升; 重点在研管线获批落地推动公司/行业发展。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EwNTM1OQ==&mid=2651618230&idx=3&sn=04f455e9ffee60e4e80f9d341b87b6bd&chksm=f0938416c7e40d00858f5e344e9c618f17e8001df3afd8821db7f4f1af271bf74dd3fdad48fe#rd

 

 

 

 

 

14. 保险金信托业务快速增长的市场逻辑与挑战

24/05/2024

 

概要

 

截至2023年末, 开展保险金信托的信托公司已增至39, 保险公司超40, 保险金信托规模突破2000亿元, 应用场景覆盖广泛。然而, 业务发展面临制度供给不足、利益分配不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欠缺、机构协同难度大等挑战。保险金信托结合保险和信托的优势, 设立门槛低, 市场潜力大, 受客户和保险营销人员青睐, 但要长远发展需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并加强机构间信息系统对接与协作。

 

文章全文

 

中信登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 2023年末, 开展保险金信托的信托公司已经增加至39, 保险公司已经达到40多家。据我们测算, 保险金信托存续规模已超2000亿元, 应用场景已覆盖教育、医疗、养老、代际传承、未成年人照护、特殊儿童关怀、婚姻风险隔离、家企风险隔离等多个领域。

 

不过, 业务发展看似火热的背后, 还存在诸多堵点。新财道财富董事长周小明曾在第五届中国保险金信托论坛上表示, “保险金信托是一项非常好的金融服务, 它是信托回归本源业务的体现, 弥补了保险本身很难周全保护受益人的不足, 为家庭形成了更完整的保障链, 但保险金信托业务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

 

信托与保险分别诞生于15世纪和18世纪的英国, 随后在整个欧洲地区得到广泛发展。1886, 英国推出第一款保险金信托产品“信托安全保险”, 运用信托及保险来规避家族的传承风险。1902, 人寿保险信托在美国兴起, 发展出不可撤销人寿保险金信托。1925, 日本的生命保险信托面世, 功能与人寿保险信托相似。2001, 中国台湾地区的万通银行开展了该地区的第一单人寿保险信托业务。随着保险制度和信托制度的全球化传播, 2014, 中信信托和中信保诚人寿推出了中国大陆地区首个保险金信托。此后, 国内开展保险金信托的信托公司逐渐增加。

 

01 2023年末保险金信托突破2000亿元, 2022年接近翻番

中信登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 2023年末, 开展保险金信托的信托公司已经增加至39, 保险公司已经达到40多家。

 

Trust - cn - 14(1).png

 

规模方面,  2017, 国内保险金信托规模仅有50亿元。2020年以来伴随着信托公司业务转型以及保险代理人高质量发展, 保险金信托迎来快速增长。据《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 2021年末保险金信托存续总规模达到747.93亿元, 年内新增规模高达444.52亿元。按此计算, 2021年保险金信托规模同比增长率达146.51%

 

2023, 保险金信托再次迎来增长小高峰。4, 平安信托披露其保险金信托业务规模突破1000亿元, 占行业整体规模的62%; 下半年随着新三分类的实施, 保险金信托加速落地, 中信登在“2023年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发布会”上披露, 20236-12月新成立保险金信托规模达683.81亿元。

 

依上述平安信托发布的业务规模、占比和中信登发布的6-12月数据估算, 2023年末保险金信托存续总规模接近2300亿元, 2022年末接近翻番; 2020-2023年保险金信托年复合增速达64%, 远高于同期(2020-2023)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的35%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 借助集团优势, 平安信托保险金信托规模爆发式增长, 2021-2023年近3年复合增长率超40%, 占行业总规模的近50%, 远远领先于其他公司。此外, 中信信托自20145月推出国内首个保险金信托业务以来, 已实现多个行业第一, 推出业内首单身故保险金信托、首单生存金保险金信托、首单信托投保的保险金信托、首单家庭保单保险金信托、首单保险金信托定向捐赠服务、首单债权资产保险金信托。

 

02 受客户和保险营销人员青睐, 保险金信托服务场景更加多元化

保险金信托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 设立门槛低, 客户群体更广泛, 市场空间更广阔。相比较动辄上千万元资产的家族信托, 保险金信托设立门槛更低。通常情况下, 利用保险的杠杆效应, 通过设立“百万级别保费”的保单并装入信托就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财富管理目标, 在财富端受到高净值客户的青睐。另外, 保险金信托可以覆盖更广泛的中等收入群体, 实现了信托工具的普惠性。胡润研究院《2023胡润财富报告》显示: 国内拥有600万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已经达到514万户, 拥有千万以上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208万户, “富裕家庭”数量是“高净值家庭”数量的两倍多, 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其二, 保险金信托结合了保险及信托两种法律制度的优势。保险金信托除了具备家族信托财产保护、风险隔离、灵活分配、有序传承、税务筹划等功能, 解决人寿保险分配不灵活、受益人受限等问题以外, 还兼具保险的风险保障、杠杆、融资(抵质押贷款)和收益锁定功能, 能为家族成员和家族企业建立全方面的风险垫。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项时, 保险公司按照保单约定将保险赔偿金支付给保单受益人, 这样可以起到风险转移的作用。在完成赔付后, 保险金进入信托账户, 与委托人、受托人及其他财产隔离, 还能有效避免财产被追索以及保险金被非法挪用、侵占和挥霍浪费等风险。在信托财产运营管理过程中, 可以根据受益人的生命周期制定灵活的分配方案。相比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等传统工具, 保险金信托一般情况下无须额外的继承权公证等程序, 可以避免继承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其三, 2019年以后, 随着保险代理人人均产能的下滑, 以及疫情对保险营销人员线下展业的影响, 行业整体保费收入开始下滑。为了提升人均产能, 保险公司开始在保险代理人领域内推行“清虚增优”策略, 保险代理人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发展被提升日程。保险金信托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 同时兼具“保险+信托”的双重功能, 为保险营销人员获得大额保单、服务高端客群、开拓高端市场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庞大的保险代理人群体也带动保险金信托的快速增长。

 

目前可以对接保险金信托的险种主要是年金险和终身寿险(包括定额终身寿险、增额终身寿险两种), 还有机构探索将两全保险(生死两全险和定期两全险等)装入保险金信托, 但国内相关案例较少。尽管装入信托的保单类型受限, 但保险金信托应用场景却日益丰富, 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代际传承、未成年人照护、特殊儿童关怀、婚姻风险隔离、家企风险隔离等。如:

 

泰康人寿联合五矿信托推出信托直付养老社区的“保险金信托+养老”服务场景, 一站式为客户提供养老资金储备和管理、养老服务机构的遴选和对接、养老费用的支付与结算等服务。

 

中诚信托联手人保寿险落地一单保险金信托, 根据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了包括生活品质金、教育激励金、创业鼓励金等条款的设置以及其他财富传承安排在内的保险金信托服务方案。

 

中信信托推出“保险金信托+遗嘱”服务、“家族/保险金信托+定向慈善捐赠”信托服务; 还与中信银行和中信保诚人寿协同推出债权资产保险金信托, 委托人可以将其名下充分确权的债权资产追加进入保险金信托。

 

03 保险金信托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看似火热的背后, 保险金信托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堵点。新财道财富董事长周小明在第五届中国保险金信托论坛上曾表示, “保险金信托是一项非常好的金融服务, 它是信托回归本源业务的体现, 弥补了保险本身很难周全保护受益人的不足, 为家庭形成了更完整的保障链, 但保险金信托业务发展面临几方面挑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供给不足

目前该领域的法律及监管政策尚不清晰, 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导致在一些实操案例中, 常会遇到法律适用性模糊甚至无法可依的情况。如, 对保险合同的解除权、保单转让权及保单质押贷款等风险如何处理等。保险金信托要想长足发展, 政府和监管部门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保险金信托的操作规范、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

 

二是参与各方地位不对等、利益不均衡, 业务落地慢、周期长

目前, 除了平安信托这种集团协同作战的机构, 其他保险金信托业务的落地需要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三方或者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两方协同推进。在机构合作中, 保险公司和私人银行是该业务的商业利益主体。保险金信托能为商业银行贡献中间费和投资顾问费; 保险公司通过保险金信托有助于拓展高客客群。而对于信托公司仅能在设立初期收取一个一次性的信托设立费, 后期保险赔偿金能否顺利装入信托还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并且赔付的等待期可能要30-50, 所以积极性并不高, 业务落地周期一般较长。未来保险金信托要想长远、大规模发展, 必须根据各方的贡献和风险承担情况,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是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商务能力亟待重构

当前客户在第一次接触保险金信托往往是通过保险营销人员, 由于营销人员缺乏对信托功能的准确认知, 可能夸大信托功能的, 给信托公司的声誉和业务后续发展带来隐患。保险金信托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业务, 涉及金融、保险、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需要从业人员对全链条知识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相关组织或社会机构可以尝试建立保险金信托服务的培训认证体系, 对开展保险金信托业务的从业人员制定严格的统一的准入门槛。

 

四是银保信三方机构协同难度大

以信息系统为例, 保险金信托业务流程涉及履行审批、登记、估值分配等环节, 以及账户的资产管理、支付管理等工作, 要想规模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之间建立服务系统的对接, 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操作流程和信息交换标准, 实现保单和信托管理信息的自动推送和实时共享, 解决保险与信托信息传递的配合问题, 保证受托人对保单的期间管理和保单有效性的查验, 尽到勤勉尽责义务的同时降低信托管理的人工成本、提升业务处理速度。尽管行业内对服务系统建立与链接的重要性都予以认可, 但服务系统的开发存在诸多障碍。如, 系统的开发和对接由谁来主导牵头, 参与的主体之间如何分担系统的开发成本, 均需要长期磋商解决。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EwNTM1OQ==&mid=2651618230&idx=1&sn=73508f9f6e31e61de53a4a61880a5c36&chksm=f0938416c7e40d00f61df5182394d3b0ece75646632aa7cc6f794c889d8a1e5e18b78c17adc0#rd